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20131215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2.15
音樂教育
      從不懂音樂到能夠認出一首樂曲,是一個奇妙的旅程。很多人經常問學音樂需要甚麼條件,你若是擁有過目不忘般的記憶,已佔了基本條件的三分之一。餘下的就是天份和耐性。要衡量天份,也分先天和後天。先天就是本身的條件,像是學鋼琴要看手掌的大小、耳朵靈敏度,以及對音樂的感覺。後天的條件就是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夠充份發揮個人的優點;這樣說,也是挺抽象的。若將學生比喻為種子,它能否結果,不能只看種子本身的質地,也要看泥土、水份、陽光、施肥等工夫是否配合。耐性則是一個關鍵的條件。 如果學習音樂是為興趣,條件可以很寬鬆,只要喜歡就行。但立志要當音樂家,便需認真考慮。從前經常聽說「音樂能陶冶性情」,我十分同意這句話。不過,現時願意受音樂薰陶的小孩,又有多少?那些被送往學音樂的孩子,若是為達至某種目的,終有一天會放棄。但有天份卻沒機會學習的孩子,又可以怎樣呢?想到這些問題,我的確感到音樂除了是一種分享,也有著一份使命。 我當初學習音樂,從沒想過會成為今天的職業。工作和興趣能成為一體,為我是一種莫大的福氣。音樂改變了我害羞怕事的性格,學習過程的磨煉讓我體會堅持的重要,以及領悟做人的處世態度。 在我較年幼的學生中,有些是很聰明的。但他們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不愛說話。上課時,我比較喜歡互動,除了示範,也會向學生提問各種問題。縱使多簡單的問題,我也要三番四次,用不同方法去問, 才能得到一兩個單字的答案。難怪了,音樂本身是一種語言,不用說話也能溝通,難道他們已洞悉這個奧秘?我並沒有責罵學生,只是跟他們說回答問題是基本的禮貌,看來跟學音樂無關的事,其實是最基本的要素。其次,要求他們用心學習並不容易,孩子害怕困難和看不起容易的樂曲,也是較常見的問題。作為老師,我有責任讓學生克服沉悶的練習,希望他們能明白今天所下的功夫,其實是一種人格鍛鍊。在教導他們的同時,我也在學習和探索,了解不同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給他們適當的關懷和鼓勵。 在學習音樂的過程,千萬別只專注成果。努力學習當然能提昇水平和造詣,但是懂得欣賞及珍惜學習機會,才是最重要。學會這種「技能」,對你將來找工作或許有幫助,但學習當中所培養的毅力和修養, 才是最珍貴的。(二之二,全文完)    
kjy13b-20131208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2.08
音樂教育
   學習音樂到底是為了興趣,還是夢想?這是一個既複雜又有趣的問題。怎樣才知道一個小朋友是否有音樂天份,作為老師又憑甚麼去衡量這天份呢?在分享音樂教育的感想之前,我想說說個人在學習音樂當中的得著。 倘若時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剛接觸音樂的那些年。五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小豆丁,對於音樂更是一竅不通。只記得聽故事的卡式錄音帶有背景音樂,我竟覺得音樂比故事吸引。剛好朋友介紹我參加一個兒童合唱團, 直至看見別人彈鋼琴才知道這個樂器的名稱。當初沒有想過為何學鋼琴,因為這是眾多孩子或父母會選擇的樂器。我只記得啟蒙老師是位十分嚴厲的先生,他從第一課開始已讓我明白紀律如何重要,往後的良師也讓我看到,凡事要踏實認真,耐性更是做任何事情的關鍵。那時候我只懂聽命,並不真正明白箇中含意。但現在便知道這些道理何等重要,對我影響深遠。那是一個堅固的基礎。 由於家人不是音樂專業,他們也無法知道學習音樂有甚麼好處或影響。開始的時候媽媽認為鋼琴太貴,若我半途而廢真的很浪費。一般香港人的家庭能容下一個細小的鋼琴,空間便所餘無幾。然而,媽媽仍是買了鋼琴給我,目的是想我認真學習。所以我常跟別人開玩笑說:我的玩具不多,但有一件很大而很寶貴的。家人對我的支持和信任,是讓我在音樂路上走得更遠的重要因素;亦因為我學習鋼琴,爸媽也對音樂產生興趣,一家人也靠音樂維繫和諧的家庭生活,令我十分感恩。 學無止境的真正體驗,現時作為老師的我, 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在台上演出的經驗確實累積了不少,但說到教學,我仍是在小學生的階段,需要嘗試、耐性及磨煉。當初決定投放部份時間於教學當中,是認為若音樂能影響人生,我也應該實際地分享自己的理念。所以,我接受了不同的挑戰,分別於不同院校任教八、九歲的小孩,以及大學生。走進校園,彷彿看見自己兒時的影子,感覺很特別。相同的是,家長們依舊著緊,不同的是,那份著緊並不是讓他們學得更好,而是怕失敗,比較會影響他們的心靈。我很想說,學習機會在一些孩子眼中,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能有機會學習的卻不以為然。所以學音樂並非單純的一種興趣或培養特殊才能,這是決定你將來的路怎樣走的基礎。(二之一)     
kjy13b-20131201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2.01
有靈魂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生本教育
「每個孩子的生命都不平凡」,培育孩子「自己的事, 自己承擔」更屬必要。出生就沒有手和腳的力克. 胡哲(Nick Vujicic),從死蔭幽谷走出的故事,觸動世界!他中學時已是個有強烈使命感的學生會會長,現在遊走各國,撫慰人靈,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孩子品性和心靈的培養是何其重要啊 !在現實上,卻往往被忽視。 香港教育學院鄭燕祥教授在一個教育會議開幕禮上說:「現今教育往往只著重知識與技術培育,認為這便是卓越的表現,卻忘記了培養學生心性和生命的重要性,於是淪為一個失去靈魂的系統。」(2013.10.25) 「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可結合有靈性的培育嗎?生本教育模式,可以。 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看到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思維、創造的潛能,天賦無限,需要的是能自由自主的學習空間。教師是生命的牧者,而非「縴夫」。 教師須由教轉化為學,把教學內容知識轉化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 給學生創造最大的空間,引導學生以個人、小組和班級多元方式自主學習。鼓勵先學,以學生根底定出教學重點,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 生本視課堂為人的發展園地,強調情感和悟感的發展,因為生命意義的積累,是在感悟中形成。感悟到意義,孩子自然會把「要我學」轉為「我要學」。能自學,愛閱讀,好寫作,事就成了。 美好學習生活是德育基礎。當孩子在課堂成為主人,在個人、小組和班級自主學習過程中,所產生大量的互相尊重和肯定、彼此學習、互相豐富等結果,蘊含著無形的真善美, 即可大幅度潛入學生的心靈,產生最大的德育作用。一如知時節的好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生本教育為學生好學而設計,華南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以這種理念和方式,在國內、香港、澳門等地200多所中小學、職業中學、幼稚園進行實驗十三載,成效顯著。天主教南華中學也是一間可作生本交流的學校。它的成功,在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習有生命、有靈性。 雞蛋,我們見由外破殼取出的,是食物;能自內破殼而出的,是生命。我們期望教育出的下一代是甚麼呢?  
kjy12b-20131124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1.24
心靈教育
   近十多年來,本港中小學教育都在進行著教學、課程和制度的改革,加上縮班殺校政策的推行,各校或為求存,或為可擇優而教,都著重升中,或公開試的成績,教師校長難免疲於奔命、心靈枯竭。家長則因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不少都在「揠苗助長」,為求子女可入讀名校。去年香港有 55 宗十九歲以下青少年自殺個案,今年至八月已有 47 宗,其中 5 宗是十歲以下兒童。心靈培育是多麼迫切啊!  專上教育又怎樣?「大學重視排名,而忽略培育年輕人靈魂的使命。如果趨勢持續,學生只會變成謀利的個人,而不是有悲天憫人心腸的負責任公民。」這是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的就職感言(2011年)。 心靈教育,無疑是刻不容緩。我曾服務的天主教南華中學,五年前參加了中文大學「寓靈修於教學」計劃。計劃首要在教師提升自身的靈性素養,促進教學的自如,透過現有的課程和活動,落實學生身心靈發展。靈性發展,往往艱巨而美妙,看:  ⋯⋯責任心?我根本就不知道是甚麼;⋯⋯ 我也從不反省⋯⋯!在升中五的暑假,⋯⋯我參加了「心靈教育營」。在營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彼此的分享。當中我們有哭有笑。哭,不是因為受到甚麼刺激,而是通過真切反省,令我們明白自己的不足與對人的虧欠;笑,是因為我們終於在人生中找到一些突破與目標。⋯⋯暑假後,⋯⋯我比以前懂甚麼是責任心,老師亦更放心交託不同的職務給我。我逐漸變得成熟,對每一件事都會認真負責⋯⋯心靈教育⋯⋯帶給我改變。(中六,何俊頴,2012-13學年)  ⋯⋯回想小學時的自己,與今天的自己真的有很大分別。小學五年級時的那一幕,到如今還歷歷在目。當時我在課堂與老師發生爭執,想也沒想就一拳直飛過去,換來⋯⋯到了中學,我所犯的錯⋯⋯到犯罪的階段。本來只是夜歸家,變到不歸家,再去到與社會公認的壞人(即黑社會)為伍,吸煙酗酒⋯⋯  中三那年,宗教組老師們叫我參與慕道班。在耳濡目染下,我可以與那些人脫離關係,我就更覺得天主在幫助我,我更加珍惜這個機會⋯⋯,我重新開始讀書,雖然遲了點,但我向我的新目標出發,相信天主也會幫助我。(中四, 梁頌汶,2013-2014學年)  (編按:上述心聲,經兩位具名的學生同意,由天主教南華中學老師提供,筆者節錄。)  心靈深處自有上主的印記,真切反省,會帶來希望,並可與主相遇。「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瑪竇福音5:8)家長們又會怎樣看待心靈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