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160626b_s
藝文知趣
2016.06.25
【生活雜錦】暖 毛 毛
《暖毛毛》是一齣話劇的名字。 數年前,我從編劇陳先生那裡得知劇名。那時,我心裡想:從潮流角度,這名字有點過時,也不甚動聽呢。後來,我找來《暖毛毛裡的暖毛毛》劇本,看過究竟。 《暖毛毛裡的暖毛毛》是《暖毛毛》的濃縮版,特別為學校演出而編寫。故事講述老師和同學排演一齣名叫《暖毛毛》的戲劇,準備於周年校慶演出,只是,男主角依高認定劇作是「悶戲」,建議採用服裝漂亮的舞蹈形式;由於不能得到老師與同學認同, 依高故意挑撥,期望冷卻同學的演出熱誠,從而令老師改變主意。 戲劇結局,當然是詭計不能得逞,而依高也明白《暖毛毛》的內涵。劇中的「暖毛毛」,是人手製作的彩色毛冷球,同學既會互相送贈,也會送到醫院、老人中心和福利機構,期望接收者會感到快樂和溫暖。至於「暖毛毛」的製作看似簡單,卻在劇中別具象徵意義:當它們被收藏起來的時候,同學會感到徬徨混亂,當它們再次出現,同學便學懂包容與寬恕。 戲劇的表現形式,一般來說,是透過演員的演出,營造一個戲劇情境,讓觀眾投入其中,或分享創作意念,或進行思考。當我閱讀《暖毛毛裡的暖毛毛》劇本以後,我在檢討:我是否有送出「暖毛毛」?  幸好,有的!最近,我的舊同學為完成課程而草擬論文,她在電郵帶點沉重的說:我在接受一項嚴謹的訓練!我知道她是能應付壓力的,只是,也想為她加點動力,於是就以剛學來的日式鼓勵語句作回覆,希望她在苦惱的日子裡,能莞爾一笑。 當我送出「暖毛毛」的同時,也收到「暖毛毛」!雖然我在專欄寫作方面仍是「新手」,經常擔心文章內容乏味或行文欠周詳,悶壞讀者;幸好編輯大人每每予以包容。最近,她還向我發出一個甚具鼓勵性的電郵,讓我再次提起精神,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 我想,陳先生多次提及《暖毛毛》,少談故事內容,或許由於他更珍視「暖毛毛」的精神。 若大家擁有「暖毛毛」,請不要吝嗇地送出去啊! 
kjy11b_20160612s
藝文知趣
2016.06.11
【生活雜錦】梁先生與梁爸爸
若問: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有何重要性?按網上資料,佛光寺正殿是現存第二最古的中國木結構建築,而發現它是唐代建築的,是梁思成先生與夫人林徽因。 大家或許知道,傳統中國建築工匠的社會地位低微,建築物的建築師是誰,往往不被記錄,至於蓋建年份或建築圖樣等資料,也得視乎情況。梁先生在二十世紀初開展中國古建築之研究,殊不容易。 在初始階段,得要具備決心與毅力,例如: 當要到偏僻的地方進行考察,得坐毛驢或大車等相對落後的交通工具;在林徽因的家書中, 就曾記述:「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車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處亂抓,結果混身是皰」。至於其他困難,更是各式各樣的。據載,當研究隊為佛光寺進行仔細搜索,而其建造年代仍茫無頭緒之際,就冒著生命危險, 攀爬上那既高且髒的屋頂,才能找到點蛛絲螞跡。 說到這裡,大家可會想像梁先生擁有一副嚴肅與古板的樣子?原來,梁先生就讀中學時, 是一名活躍份子,不但投入體育活動,對美術及音樂也感興趣。按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生的憶述,梁先生更是甚有修養的,就是在爭取保育北京古城牆而承受無比壓力之際,也只是把別人取笑他的稱號,拿來自嘲一下而已。 我想,梁先生的性格與成就,或許跟梁爸爸有關。大家可知梁爸爸是誰?「飲冰室主人」是也。 若大家對梁啓超的認識,僅限於其中國歷史上的角色,即戊戌政變的重要人物,則或不知他對子女的成長與學習,是挺用心的,例如: 對於子女「英文不及格」,他在家書中既說不要氣餒,卻也以英語句式重申「汝等都會自己用功,我所深信」,語調頗有點「怪獸爸爸」的模樣。可是,對於身體不甚強壯的思成先生,他在家書中卻表現慈愛的一面,建議做學問既要「猛火熬」,也要「慢火燉」,就是勤力學習之餘,也得作休息,好以把學問消化; 至於休息方法之一,他建議培養個人興趣,好使學習與生活有所平衡,並由此「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 大家認識梁先生後,可也會從梁爸爸的囑咐有所領會?   
kjy11b_20160605s
藝文知趣
2016.06.04
剪刀與藝術
剪刀,該如何使用? 這問題太淺易吧。那怕是幾歲小童,也輕易利用它把紙張裁小、剪碎,甚或是剪成大小與形狀不同的圖形。剪刀是一種十分便利的工具。 若說利用剪刀來完成藝術品,相信大家不用多動腦筋,就會想及一種民間藝術:剪紙。或許由於中國剪紙多來自民間手工藝者,內容多屬農村生活或民間傳說(例如:老鼠嫁女)之類,其中又以象徵吉祥的圖樣(例如:蝙蝠)為多,顯示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國剪紙顏色亮麗、手工精緻,構圖虛實有致,看多了,也想自己動手創作一點。 那一年,在臨近農曆新年的時候,我找來一張紅色灑金紙,準備剪刀,嘗試自製一款賀年圖樣,好為家居添氣氛。那知,翻來覆去,只能剪出一些簡單的圖案,甚麼「雙魚報喜」圖,實在是難度極高呢。最後,惟有垂頭喪氣的,找來美工刀仿製一幅。自那次失敗經驗,我明白看似簡單的剪紙技巧,若要以之完成作品,是殊不容易的。 後來,從電視播放的紀錄片,我看到一點有關農村婦女剪紙的實況。原來,在北方大雪紛飛的日子,女孩們不用外出幹活,就躲在屋子裡剪紙消閒;她們先把紙張接叠,再運用一雙巧手,讓剪刀左穿右插的,就完成一幅又一幅美麗而別緻的圖樣。最讓我驚嘆的,是剪紙於北國冬日展示的美態:一小片紅色剪紙,貼在樸素的窗子上,既為農村帶來愉悅的春節氣氛,也為一片白茫茫的大地,平添暖意。 這也讓我想及法國聖道明修女院小教堂(Chapel of the Rosary of the Dominican Nuns)內,以「生之樹」為題的彩色玻璃;它被形容為十九世紀野獸派藝術家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傑作」。話說年輕時候的馬氏,愛用原色(primary colour)繪畫,觀眾於是以「野獸」來形容畫布上滿佈的強烈色彩及狂野風格。當馬氏步入晚年,疾病使他「野獸」不得,需要經常躺在病床上,於是,他改用較容易掌握的剪紙技術,以繼續創作。那知,這些作品更為成熟,其中「生之樹」就是以剪紙為設計媒介而完成的作品,吸引了無數藝術愛好者。 我想,簡單的剪刀若配合心思與技巧,是可以成就傑出藝術作品的。  
kjy11b_20160522s
藝文知趣
2016.05.21
趙孟頫,何許人也?
就讀小學的時候,學校安排有書法課。課上臨摹的,是「書聖」王羲之的字帖。數年以後,字帖滿佈墨跡,變得花斑斑。升讀初中時,老師說可以自由挑選臨摹用的字帖,於是心想要找點新意思。 我往爸爸的八寶盒子裡找,希望有點好材料可以借用。可是,盒子裡收藏的,主要是柳公權和顏真卿等書法家的字帖,字體不是乾癟瘦硬,就是肥胖笨重,感覺不大良好。當我正在納悶之際,忽然看見一本帖子上印有一個古怪的名字:趙孟頫;心裡一邊嘀咕名字的讀音,卻見字帖翻印的字體甚為好看,清麗優美,於是便選定它作臨摹之用。 後來,一位長輩問及學習書法之事。當他聽到臨摹對象是誰以後,面色一沉,若有難色。由是,我的心裡便長出一個結;往後每有機會,總想知道一些關於這位書法家的事情。 原來,這位趙先生不但擅長書法,也擅長繪畫、音樂和文學,所以有明代藝評人稱他為元代「四大家」之首。可惜的是其政治取向讓他惹來許多評議:趙氏本屬皇朝後裔,卻於宋朝滅亡以後,答應為元朝政府效力,所以好些文人批評他的決定有損名節。這是說,無論趙先生的藝術才華如何高妙橫溢,在講究文人是否具備「君子之德」的年代,他得到的某些評價,反不如一些逃到深山避世隱居的逸士。 近代學者有為趙孟頫辯護的,例如透過歷史資料,指出他早前曾兩度拒絕元朝政府的邀請,若再不答允,或會殃及家人。另外,有學者透過詩文內容,指趙氏關心百姓生活,他的仕元決定或有從整體社會利益作考慮。無論議論結果如何,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由於生長於政權交替的年代,又身份特殊,致令他的藝術成就,得沾染具爭議性的色彩。 今天,我仍然欣賞趙孟頫書法的秀麗,但也學懂欣賞柳公權書法的瘦硬,及顏真卿書法的圓潤。隨著歲月,對於年輕時的率性,我只是感慨:它讓我錯失許多接觸不同藝術風格、開拓視野與拓濶胸懷的機會,也錯過了欣賞許多先輩遺留給我們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