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180624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8.06.22
分道揚鑣
暑假將至,今年度,我家有個很大的變動:我、太太、女兒外出旅行,兒子留守在家。兒子漸長,與父母同行的旅行,他漸漸興趣不大。曾經有一回旅行,他對某些行程相當不爽,但礙於不能獨行,全程冷淡以對;做父母的,自然非常掃興。因此,今回他決定不同行,我倆也沒有意見。 不僅是沒有意見。在我內心深處, 有一把聲音說:「飛翔吧 !」 想起福音裡耶穌的話: 空中的飛鳥與田間的野草,其實都有天主的照料。飛鳥在天空飛翔,一無所有卻仍然能夠好好地生活,為甚麼我們要那麼操心呢?  為今天的父母來說,暑假是大敵, 因為暑假代表無序的生活、空白的時間表、發呆的子女,這些都是父母不習慣的景象。老實說,任由子女自由地活動, 在這世代,真的不容易,不僅是父母擔心控制狂,也關乎電子產品的成癮性等等。 所以, 今回兒子獨留在港, 離開父母兩星期,我自己固然有不捨與擔心,卻也如同耶穌所言般,不要為明天憂慮。今天做父母的,許多時候,正是總為眼前的明天憂慮,一個又一個的明天,都想掌握在手上,結果卻把整個未來忘記了。 自由的兩星期, 兒子會如何,我只能期待,不能計劃。再想想, 其實這十六年,又何嘗不是如此?也許, 天主在數清楚我們的頭髮的同時,也感慨這一個又一個嬰兒:你們何去何從呢? 
kjy07_20180617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8.06.15
走過的風景
慕道班其中一題常被問到的題目, 就是:天主為甚麼不能讓人人都做好人呢?這題目有很多不同的答法,這裡,我想用自己與子女同行成長的經驗,作一註腳。 陪伴子女成長的十多年,自己一直都想堅持「放手」的做法與態度。日常瑣事並不容易,但在興趣培養方面,盡量都想讓子女自由發展,因此兒子上過的課程多不勝數, 結果甚麼也沒有堅持下去。老實說,要任由他自己尋找,父母要花更多精神時間,更要接受他一無所得的狀況。 學業方面,我自己很堅持「學校的歸學校」,盡量不插手讀書事宜。幸運的是,子女的小學比拼氣氛不算嚴重,二人又跟得上, 我倆就樂得放手。 日常相處上,隨他們成長,愈發提醒自己,要先記住他們是一個「人」的身份,再關注他們是自己「子女」的身份。要尊重他們的私隱、做法等,不能動輒以「為你好」來限制或批評子女。 說來很好聽,過程很不容易。 放手好像就是甚麼都不做, 但放手沒能讓父母放下自己的責任,因此放手就是「禍由他闖,鑊則己負」的狀況。 兒子由高小到初中,說是游手好閒也不為過,相信不少父母都不容易接受。 幸運的是,到了今天,晚飯時共聚餐桌前,聽子女談他們的生活與看法, 我看到兩個有自己的生活與主見的年青人。這一刻,才覺得本來的放手,確是值得的。 天主為甚麼放手不理? 因為你最後會讓祂感到,值得。
kjy07_20180610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8.06.08
由子女身上學做父母
兒子剛過16歲,女兒也快14歲, 雖然距成年還有一段日子,但二人也不再是兒童,開始步入青少年的階段,獨立性日益滋長。而在這時期,我覺得, 三個關乎「幾時」的問題,需要深層地思考。它們分別是:  「幾時回家?」  「幾時洗澡?」  「幾時睡覺?」 當子女還小時,這些問題不是問題。他們作息有時,父母管理有道,以「為你好」作為最高原則,子女的行止瑣事,都在父母的掌握之中。 到了今天,事情卻由不得父母了。與友同行到深夜,固然叫父母煩惱擔心;即使是日間外出,整天音訊全無, 我在電話裡留言多次,還是沒有任何訊息,空空而回,說不惱火就是騙你的。 然而,這正是深層思考的時候。試想想,一個人是否有權按自己的心思約朋友相聚,決定甚麼時候睡覺,以及何時洗澡呢?我想,大家都不會願意天主按祂的善意,常在你耳邊提醒你不要再看連續劇的下一集,又或如同政府宣傳片般,經常在你腦海中冒出「XX危害健康」的字樣吧?同樣道理,父母要子女做這做那,確實是為他們好,問題在於,為別人好,是否就有要求別人這樣做的資格呢?即使,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面對成長中的子女,思考如何對待一個人,進而深思「人」其實是甚麼意思, 不是為子女好,而是為自己,很有意義。
kjy07_20180603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8.06.01
由子女身上學做子女
早上出門,因為有不少東西要回收,自己兩拳難敵眾多垃圾,就叮囑子女出門時,一人回收一件,事情就輕鬆簡單。子女齊聲答好,可我回到家時, 膠樽與汽水罐,仍然巍然不動,恭迎我回家。 禁不住嘆一口氣的同時,我在想, 自己還是少年、青年時,又是怎樣呢? 雖然記憶模糊,但可以想像,對於父母的叮囑,唯唯諾諾只怕也是主流思想。 現在做了父母,明白擔起一頭家的滋味,也因為有責任,自然對於家裡的一切,都掛心上心。做子女時,也有被父母抱怨過「你當這裡是旅館嗎」,當時沒有甚麼感覺,現在回想,確實是自己沒有認真負起照料家中事務的行為, 以及更重要的──那份心意。 由此,對「養子方知父母恩」這句話,算是有點感受。這種感受,混雜著對子女的抱怨與自身做子女的後悔,也期盼在今天,自己可以對子女與父母多一份寬容與關心。 今天社會重視對子女的教養,父母對子女的成長,彷彿有100%的責任。 如果我們以天主與信者的關係來看待,就如同說,在這份關係裡,只有天主的付出,而信者只待天主的打救。事實當然不是如此,所以在親子關係裡, 做父母的,不僅要教養子女,也不妨多從子女的身上,反躬自省,其實也可以獲益良多。 況且,關係就是交流,這才是真實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