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6100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10.08
聖博德學校 閱讀大挑戰 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本報專題)開卷有益,夏日炎炎,不論是躲在樹蔭下還是冷氣開放的室內,拾起書本細閱都是個很不錯的消暑良方。一直致力推動閱讀的聖博德學校(下簡稱「聖博德」),在剛過去的暑期,便參加了香港大學舉辦的「閱讀大挑戰」Summer Challenge Programme,這是聖博德在上一個學年都有參與「閱讀大挑戰」計劃的相關活動。 自2014年開始,聖博德已參與該計劃。首先, 校方會在學校網站上載有關書單,以供學生查看, 他們可在校內圖書館以至公共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同學按自己能力及興趣選讀,閱讀完畢後,學生可在網上解答按該讀物內容而訂立的十道選擇題 。比賽為全港性排名,每名學生以個人名義參賽, 分數是以閱讀量及答題準確度作累積計算,如答中了便算入總成績,答錯了則有多一次機會補答。那即是說:看得愈多書及答中題目愈多者,便有機會在計劃中脫穎而出。  與自己比賽 現就讀六年級的曾寶萱和現就讀四年級的曾浩剛,連續兩個學年都有份參與該計劃。浩剛更成為這個計劃在2014至2015學年的全港冠軍,而在2015至2016學年則榮獲全港的第五名;至於寶萱, 從第一年參加的十名以外晉身至第二年的十名之內。他們均異口同聲地表示從中獲益良多,「從前我很怕看英文書,但當我閱讀了計劃中大部份的中文書後,又想繼續從中挑戰自己,於是我開始轉看書單中的英文書。若遇到不明白的英文生字,就查字典;同時卻發現英文書籍也有另一樂趣。」對此發掘了新興趣,他們也感到非常意外。本身愛看偵探小說的寶萱說,透過這個計劃,廣闊了她的閱讀範圍,她在上一個學年共讀了逾一百本書。 「自從參加了這個計劃後,我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了。從前我在中文考試中,這方面的情況比較不穩定,現在則大有改善。」自幼稚園低班開始已經常閱讀的浩剛謙虛地說,由最初只對數頁的童話故事書感興趣,至今已愛上故事性題材的英文小說。在上一個學年更讀了幾百本書。馮老師更透露,曾同學於每天放學後,由曾媽媽陪同下到圖書館借閱四本圖書返家閱讀,可見曾同學的閱讀興趣甚為濃厚。寶萱和浩剛都很喜歡該計劃中不斷作出自我挑戰的部份,因此他們參加了一年又一年;他倆都說會在新學年繼續參加如此有意義的閱讀計劃。  現已升讀中一的陳詠彤,看見每班約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同學也時常談論這個計劃,激發了自己對此比賽的興趣,終於把握在上一個學年最後一年留校的機會,參加了這個計劃,她說:「我對小說及劇情題材甚感興趣,閱讀書本已有百多本。參加了這個計劃後,更主動認識不同詞彙,我的中文作文也有進步。」 多元化推廣 負責將這個計劃引入聖博德的圖書館主任馮雁翔老師指,校方一直透過各項多元化活動,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藉此也擴闊學生閱讀量,及灌輸終生閱讀概念。由於此比賽是透過互聯網讓同學進行挑戰,回答問題,校方同時亦提供平板電腦予學生於校內進行網上比賽。馮老師也透過模擬操作示範給學生們了解,讓他們更易掌握及使用。學生也可透過學校網站,在家中進行比賽,使之更靈活、更彈性。但她強調這絕對不是一項功課,「校方很同意大會所提倡的自主學習、自我完善和自我挑戰的目標。由選書以至訂題目都由參與該計劃的團隊作精心規劃的,書種包羅萬有,選書內容以至挑戰題也分不同的難度供學生選擇。該計劃不建議學生作速讀或精讀,而是鼓勵他們慢慢看,多享受閱讀的樂趣。當進行挑戰時選錯答案,系統會出現提示予學生,好讓他們尋找答案,再次作答,藉此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馮老師表示不少學生從答對題目中得到成功感。學生若想得知自己閱讀成績,也可透過網上查看,以作推動力。除此之外,比賽由十一月至六月期間進行,聖博德於每月也為該校學生作閱讀小總結,同時頒發校內證書予同學,以作鼓勵及推廣。 馮老師還感謝家長們對計劃的支持,「校方購置了計劃中一半的圖書,另一半則借自香港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需要家長的幫忙,帶著學生去借書。」她總結經驗,透過參與「閱讀大挑戰」比賽,發現學生校內成績大有進步,所獲的成效顯著;而參與學生約佔全校半數,深感已達致目標。來年會繼續參與,亦希望大會提供更多不同程度、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書籍名單,供學生閱讀。(敏 / 馮)   
kjy11_20161009s
icon47
創作天地
2016.10.08
創作天地:圖畫 2016.10.09
我愛香港夜景 彭卓穎 瑪利曼小學 二A    碩 果 曾鞏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 五A    我是一級方程式賽車手 羅哲 寶血小學 一信   水母 水母 胡澭圻 聖羅撒幼稚園 低愛
kjy06b_20161009s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6.10.08
開學事件簿
每年九月是學年的開始,在這個時候, 精神科醫生更多機會接觸某些學生。 開學後,入讀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開始接觸一個新環境,大家都要適應這種改變,大部份學生有足夠的適應能力,但有小部份有適應問題。適應問題有很多原因,其一是環境因素,學生在學校的一切發展障礙經歷,例如學習的壓力、師生關係、同學之間的關係等,使他們面對不同的問題,面對很多新面孔。有些小一學生可能覺得老師高高在上,在學校中未必願意將自己的問題和感受說出來,回家又未必跟父母分享,導致他們把情緒壓抑,沒有途徑宣洩出來,長時間可能發展成情緒障礙。 另一個因素,就是學生本身的問題。有些學生本身有發展障礙,例如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問題。在幼稚園時的學習要求不高,所以問題未必顯著,入讀小一後,因為學校有更嚴格的規則,也有規範性的課程,他們的專注力、過動或衝動問題,可能更清楚易見,導致品行及學業分數受到影響。另一個例子就是輕微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生,幼稚園的活動對他們沒有要求,小學時的社交生活令他們的困難明顯化;有言語發展障礙的,在語文方面的成績受更大影響。 這些學生的家長,會在他們入學後接到老師的投訴,要求家長盡快帶孩子尋求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士的協助,因為老師憑多年的教學經驗,能概括分辨出哪些是有發展障礙的學生。 有些家長得到老師的建議後,仍不願向醫生求診,因為他們擔心孩子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但是,家長可能不太理解除了藥物外,也有其他方法,如行為治療; 也可能不理解趁早介入的重要性。 每年九月後,亦會有一些學生因在學校的品行學習問題而接觸精神科醫生,也因此而得到診斷和治療。但更理想的,當然是在小學前發現問題,盡早處理。 
kjy01_2016092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9.24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循序漸進 助小一生適應
每年新學年,剛升上小學的一年級生均需學習適應全新的校園環境,不少學校也會像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下稱「聖伯多祿」)般,以關顧的態度及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新生們去適應。 (本報專題)就讀小一的何逸朗和陳祉妤說,現在的小學生活與從前的幼稚園生活很不一樣。祉妤表示雖然她對幼稚園的同學和老師有點不捨,但對新階段卻不大擔心,逸朗則在開學前的訪問中透露有一點點擔心。祉妤有一個哥哥在聖伯多祿就讀,當他得知妹妹會在新學年與他同校,便第一時間向祉妤簡介小學生活的情形,例如他們可以在小息時吃點東西,或到電腦室、圖書館等蹓躂,總之會有不同的玩意等著她去嘗試。陳太(鄭玉梅)指,「祉妤幼稚園畢業前寫了感謝信給老師,我還為此與她談過,她感到好一點。其實,我不太擔心她會不適應小學生活,當年哥哥的適應力很強,升小一之初沒出現過困難,我相信現在祉妤有哥哥陪伴,可有助適應。」 輕鬆愉快迎挑戰 逸朗是家中長子,親朋間沒幾個小學生,他在入學前對新生活沒太多的認識,而且現在與他同校的幼稚園校友都不與他同班,使逸朗最初對與其他同學相處的情形有點擔心;可幸正式上課後,他的疑慮一掃而空。何太(李影珊)說: 「開學前,當逸朗告訴我這個擔心時,我開解了他,並給了他一些建議。」陳太和何太在協助孩子適應升小方面,同樣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在剛過去的暑假,他們分別多進行與孩子一起去游泳等戶外活動,或到各區探訪親朋遊玩。「畢竟小學生活真的與幼稚園生活很不同,例如上課時間較長、功課比較多等等。我們就趁暑假先讓他們玩夠,『充足電』,以最輕鬆和愉快的心情迎接新階段。」何太說。 一如同校的其他小一生,祉妤和逸朗在暑假前參加了校方於今年六月底和七月初在校內舉行的「K2暢聚伯多祿暨小一適應課程」。三次聚會中,校方以遊戲和互動的形式讓學生初步體驗中英數等各科的學習情形。負責該課程的徐玉蓮副校長(小圖) 說:「這些全是小一生會在新學年學習的科目,我們提早讓他們有初步的認識。」至於小一課程中的宗教科,則留待開學後才正式教授。她還指,舉行適應課期間,學生上課,家長則留校聽校長和嘉賓主持包括如何適應升小生活、學生情緒和心理等方面的講座。「適應課早一點開始,一方面有助學生及早認識師生和環境,另一方面則有助家長消化、融會講座內容,了解學生的情形,從而協助適應。」 家校同一目標 記者曾參與其中一天的觀課,在英文科體驗活動中,目睹學生在老師的帶引下,跟著電腦屏幕顯示,邊唱歌做動作邊學生字,學生表現投入、認真,課室內充滿笑聲,祉妤便是其中一個樂在其中的學生。她自言眾多科目中,較喜歡電腦科,她也喜歡在視藝科體驗活動中用布所造的銀包。祉妤說:「小學生活與幼稚園生活真的很不同,現在上課所玩的遊戲已有所不同了。」至於一向喜歡數學的逸朗,在電腦科體驗活動中也在玩數學遊戲。他記得在視藝科體驗活動中以紙碟造了一尾魚。 對於如何協助小一新生適應,校方和家長的目標一致,都希望為學生營造一個愉快和有效的學習環境,暑期活動的安排可稍為放下學業上的操練, 多進行親子閱讀和各項有益身心的活動。校方早於小一生入學前,已廣邀區內的幼稚園低班和高班學生參加該校的適應課,增加幼兒認識校舍和學習環境的機會。祉妤在低班和高班時均有參加,加上陳太是家教會委員,有時還會帶她一起往學校做義工,令祉妤對該校並不陌生;至於逸朗,雖只在高班時才參加適應課,但亦早於開學前已來過校舍兩三次,何太認為這樣有助逸朗在新學期盡快適應。徐副校指,體驗課以活動形式進行,是不想加重學生的壓力。該模式校方已沿用多年,對協助新生適應恆之有效。 天主降福不可少 校方重視學生的基礎和品德培育,開學之初, 中文科和英文科均以認字和閱讀為主、數學科則著重數理的講解,當中中文科會多講解字型結構和筆順,甚至會重新指導學生正確執筆的方法,讓他們打好學習基礎。開學前的家長會中,除向家長講解上課時間表和午膳安排等實務,校方還特別邀請中文大學和教育局的課程發展主任到校分別簡介課程內容。該校會在學期初使用由兩個機構為中文科和英文科所設計的課程內容。此外,校方明白到學生在適應上可能會有個別差異,在開學首兩週,特意邀請小一學生的家長在上課期間入課室當老師助理,每班四名義工家長,協助帶學生上洗手間或處理通告交收等。義工家長們不會被安排往自己子女就讀的課室當值,以避免造成孩子依賴。徐副校坦言,每年這樣的安排均大大有助新生適應新環境。在全校上下及家長的攜手合作下,每年新生們均很快便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作為一所公教小學,徐副校表示,每年開學感恩祭必不可少,雖然小一等低年級學生未能隨小四至小六等的高年級生往堂區參加彌撒,但校方會邀請校監陳德雄神父在上課日到校為小一至小三學生在校內舉行開學感恩禮儀,以讓全體師生都在天主的祝福和帶領下於新學年內努力學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