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309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9.22
佐敦谷聖若瑟天小 校園小記者 透視校園 記錄生活
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的校園小記者肩負特別職務,他們遊走校園、穿梭學校的活動,以文字和影片記錄和學校相關的人和事;透過採訪和報導,從多角度透視,更深入了解和校園息息相關的人、事、物。   (本報專題)該校校園小記者已運作兩年,分低級組(小一至三)和高級組(小四至小六),共有四十名成員。他們平日會為校網的校園電視台製作短片,亦會為校訊撰寫報導。這天與五位六年級小記者訪談,聊聊他們採訪中的難忘回憶和得著。 拓闊視野 增廣見聞  小記者們會採訪不同人物,例如新老師、新工友,也曾訪問基督勞工堂主任司鐸盧伯榮神父。「平日,盧神父會到學校主持彌撒和祈禱會,他給我留下嚴肅的印象」,陸穎欣表示。平常同學們只能遠距離看見神父,沒有對話的機會。穎欣續道, 「但訪問過程中發現他隨和健談,訪問後更請我們吃雪條!」 陳韋鐮補充,「過往,我以為神父住的地方會有很多十字架和聖經,原來盧神父的宿舍內還有很多其他書籍,有燒烤爐,更飼養了小貓!」近距離接觸受訪者,認識他們的另一面,給同學們帶來不少驚喜。 運動會亦是小記者每年重點報導的活動之一, 過程中他們汲取經驗,獲益良多。「還記得拍攝後我們才發現攝影機的插蘇沒有插好,沒有錄影,幸好受訪者願意重拍」,趙瑾璇回想驚險鏡頭,「因此,以後每次拍攝前我也會好好檢查器材。」 穎欣和韋鐮同時表示擔任小記者前從未接觸影片拍攝,韋鐮續道:「參加小記者前也未接觸過攝影機等器材,所以面對和拍攝重要人物,如校監、校長時,也會很緊張。」他感謝老師的指導,「老師會教導我們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拍攝技巧,現在我更加認識科技產品。」 加強技巧 鞏固團隊 每次的採訪,小記者們都會擔任不同崗位, 如:發問、記錄、拍攝等,每次都有新嘗試。龐錦韻對一次採訪老師的經驗記憶猶新,「接受訪問的黃老師十分健談,訪問內容十分豐富,我記錄時要加快速度,其後撰寫文字報導時也學會篩選資料, 這些經驗提升我的寫作技巧,也訓練我的思維和組織能力。」瑾璇另補充透過影片報導和發問亦能訓練她的口材,提升說話技巧。 趙穎珊亦表示,構思訪問問題亦能訓練同學們的思維和增加彼此間的默契,「小記者的同學來自不同班別,我們經常要利用課餘時間,透過通電話和網絡,溝通交流和討論訪問問題,以免重複。」穎欣則認為過程中合作不可或缺,「例如在訪問中,發問的同學也要配合負責筆錄同學的速度,否則後者可能會趕不及抄下全部重點。」 雖然同學們是校園小記者,但不論前期的準備功夫,如預備問題,抑或是後期的檢討均十分認真。老師們會於課外活動時段重播拍攝片段,與同學討論可以加以改善的地方。校園小記者為聯課活動,高級組負責老師之一梁幗君老師喜見同學參加活動後更加獨立。「他們採訪時十分主動,即使沒有老師從旁協助,他們也會按照自己的崗位,完成採訪和拍攝。」   另一負責老師王守禮老師,感謝麥天賜校長對活動的支持,「校方期望同學能從活動中學習,發展他們各方面的才能,包括寫作和說話技巧。」加上學校會定期出版校訊,王老師相信能給同學提供實踐的機會。此外,該校於2009年創校,原為彩雲聖若瑟小學下午校。王老師補充,「因此校方亦希望透過多元化活動,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澄) 
kjy01_201111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1.27
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 傳統美食牽隔代情
    桌子上擺放了一碗碗熱烘烘的餃子和湯丸,長者和小學生們都露出滿足的笑容。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談到食物,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長幼閒話家常,一起品嘗中國傳統食物的同時,也細味美食盛載著的濃情。 (採訪實錄)十月至十一月期間,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與明愛牛頭角長者中心合辦兩次「耆廚動力共樂廚」活動。長者們帶備廚具和食材到校,分別指導該校基督小先鋒和校園小義工,製作餃子和湯丸。學生們首次親手包餃子和湯丸,戰戰兢兢;長者從旁細心指導製作過程,呵護備至。 長幼建親密關係 對學生來說,這次活動的方式,新奇有趣。該校學生輔導人員劉超敏姑娘(註冊社工)高興地說:「以往,我們安排學生探訪長者中心,學生準備遊戲和表演。『耆廚動力共樂廚』卻是個由長者主導的活動,他們教導學生製作傳統美食,跟學生談天說地,場面溫馨。」牧民助理黃小燕補充說:「長者們用心籌備活動,帶領遊戲,並演出話劇,傳達健康飲食的信息。他們精力充沛,不比年輕人遜色。」 兩位基督小先鋒盧俊樂和許君而,與長者一起包餃子,君而說:「一位長者與一位小先鋒配對,長者們十分親切,好像我們的祖父母一樣。」首次包餃子的俊樂不小心把材料掉在地上,長者二話不說,替他清理地板,俊樂感動地說:「為了報答那位婆婆,我把已烹調的餃子送贈給她,但她溫柔地婉拒,並希望我能品嘗自己親手製作的餃子。回家後,我把活動內容及感受告訴我的外婆,外婆深感興奮,也想與我一起包餃子呢!」黃小燕喜見學生更有自信地與長者溝通,她表示這有助學生與親屬長者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愛與服務,與別人分享基督的愛,發揮基督小先鋒的精神。」 愛心破異代隔膜 透過長者講解和教導製作湯丸的過程,兩位校園小義工孔思嵐和陳茵娟非常欣賞長者們的耐性。起初,思嵐不懂如何與配對的婆婆打開話匣子,那位婆婆卻以輕鬆的方式,暢談製作湯丸的心得,打破二人的隔膜。茵娟將過多的花生醬掐入粉皮中,長者不厭其煩地教導她,重新製作湯丸。在學生眼中,七十多歲的長者們仁慈可親,風趣幽默,茵娟記起當日活動的片段:「我與那位婆婆聊天,時間過得很快。活動結束時,我真的不捨得他們!」該校校園小義工除了探訪長者外,亦為校內師生服務,如在上學前為學生測量體溫、衛生檢查等。 在活動中,施予和接受的角色是互換的,長者們落力安排活動,小學生們愉快地參與。四位小學生談到施與受的微妙關係,茵娟說:「當我看到公公婆婆滿足、愉快的笑容,更肯定助人為快樂之本,促使我主動幫助別人。」劉姑娘提醒本報讀者:「我認為以禮待人的態度尤其重要,與長者相處時,謹記用心聆聽和耐心回應,簡單的表達方式有助雙方溝通。這樣,長者們必能感受到這份關心。」(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