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151206s
女兒,媽媽愛你
2015.12.05
「慢」的藝術
女兒中學生涯的第一個大測驗後,學校安排見家長。班主任老師欣賞女兒認真的學習態度、開朗合群的性格;唯一令她關注的,是女兒的「慢熱」個性。  開學之初,老師曾擔心她是否過於內向, 事事顯得欠缺主動,每每眉頭輕鎖,不苟言笑。及後才察覺到她是一個「慢熱」的人。漸漸的,她每天都笑容可掬,跟同學相處,樂也融融;只是,做事依然是慢條斯理的。老師提醒我說:「要培養她做事爽快一點,尤其是寫字要快,因為將來要應付的公開試,要求考生敏捷作分析,迅速的書寫。呀!但不要讓認真的態度給妥協了。」老師關愛學生,為學生著想之情,溢於言表。我向老師表示感激的同時,卻不自覺的天真起來,對老師說:「但『慢』也是一種情操,是藝術。」老師只能帶點無奈地回應:「也是的。」 慢,是女兒每天得花雙倍的時間,掙扎用上兩、三個小時去完成功課的原因。掙扎,不是因為不願意做,而是為堅持要把每一份功課都認真地、悠然地做好。「我邊寫邊在思考啊!請容許我享受慢慢雕琢自己思想的樂趣… …」。其實,這也是她放鬆心情的方法。只是功課和測驗接踵而來,思考的時間卻有限,於是女兒唯有「偷」時間;能「偷」的,就只有睡眠的時間,但「偷」多了,「被偷者」偶爾會發難,早上發起不合作運動,給我「三煎四炒」才依依不捨地離床。 「要清早起床,實在是千萬個不願意的,但回到學校,看見老師和同學, 便會很高興。我也不明所以!」   其實是老師的關愛,讓女兒和她的同學在充滿人情味的環境裡,建立起友誼和歸屬感。學校更秉承教會「家庭年」的精神,安排有老師分享的活動;她聽後,常常回家把分享的內容娓娓道來。我心存感激。在這個過分偏重學業成績的教育制度下,公教學校能爭取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在教授知識之同時, 也栽培學生的身、心、靈的成長,確實是難能可貴啊!還可以要求學校讓學生「慢」下來, 領會「慢」的那份情操,欣賞「慢」的藝術嗎? 
kjy10_20151206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5.12.05
青苗天地〔2015.12.06〕:文章
我與爸媽的故事 葉嘉明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五B  爸爸媽媽伴著我一天一天的長大,他們卻一天比一天老去,但是他們對我的愛沒有因為時間而消退,他們依舊是那麼愛我。 由出生到現在,我與爸爸媽媽相處也有十五年多了。當中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經過不斷犯錯和學習,使我更認識父母對我的愛。他們生我和養育我,也為我將來擔憂和準備,很希望我將來投身社會有更好的發展。 我與爸媽相處的每一天都是一個故事,雖然我會忘記一些已發生的事情,但是我記得父母每一天都那麼愛我,每一天早上都會關心我,為我準備早餐,叮囑我路上小心。每天的早餐都別具滋味,當父母看著我們進食,看似對我們的愛不會輕易表露,但其一舉一動都流露著關愛。 或許是在家中的期間並沒有很多與父母溝通的話題或機會,因此我喜歡與父母一起外出逛街。每一次外出都是一段不平凡的故事,當中難免令我想起小時候與爸爸媽媽外出走散的一段往事,也是一次教訓。 那時是我小學三年級,我與父母一起到尖沙咀欣賞維港景色,品嚐美食和逛街。剛開始逛街的期間,我被電玩店吸引住,連自己與父母走散了都不知道。過了一會兒,有一位售貨員姐姐走過來對我說﹕「小朋友,你的父母呢?」我才發現與父母失散了。 得知走散之後,我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幸好得到時裝店售貨員姐姐的照顧。我一邊玩遊戲機,一邊等待父母回來接我,忘記一切恐懼,還玩得如痴如醉。直至天夜,也不知幾點鐘了,才知道父母不停地找我,最後他們重返原路,在時裝店找到我。媽媽一見到我便把我擁在懷裡,熱淚盈眶。我不知道她為何那樣激動,也無奈地把遊戲機交還給售貨員,跟著父母回家去。 媽媽對這件事至今仍忘記不了,她常常問我:「如果你與父母永遠不能再見,你會如何?」我也常常回應她:「到時再打算吧。」其實,若沒有父母的照顧,我也不知怎麼辦。我不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要多點孝順他們。   親情與病房 李銘揚 香港鄧鏡波書院 六D  可能你會問親情與病房有甚麼關係?但是正正是這兩樣的元素,令我明白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和珍惜的重要性……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曾說過:「人生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人們永遠到了極端的生離死別,才懂得珍惜所擁有的東西。」而我這次的體驗,恰巧是親人的離世。 這事發生於2014年暑假。之前的新年期間,我的二舅母因腹痛入院做檢查,一直進出醫院,最終一個不幸的消息傳入我們的耳中:胃癌。二舅母很堅強,她依然強忍淚水,還安慰我們不用擔心。由於體力透支,二舅母最終需於暑假時留院。 在眾多親戚中,最疼愛我的就是二舅母,不論我做甚麼,她都支持我;但這次我卻不能替她分擔,令我感到很難過。另一方面,舅父和舅母決定不告訴我表姐,他們想表姐專心在外國讀書……  當表姐知道時,已經為時已晚。七月六日,我心目中的「女強人」與世長辭了。表姐就連一頓飯也沒機會跟舅母吃,甚至最後一面也沒有見到。表姐從此憎恨她的爸爸。我告訴表姐要關懷親人,始終大家都是一家人,要學懂珍惜。 其實我最難過的並非二舅母的離世,而是我並沒有珍惜與她相處的時間。在二舅母住院期間,我只探望了她兩次,其中一次更是她離世的那一天。 我要感謝上主賜予我生命和賜給我二舅母,另外,我更要多謝我的二舅母,是她告訴我何謂珍惜和愛。   二舅母,我知道你在另一國度生活非常愉快。在另一國度裡,你必定是一個守護天使,就像你守護著我一樣;你那慈祥的笑容,將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因為你正是我最敬愛的二舅母。我要珍惜我的一切,因為「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那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莎士比亞。  
kjy16a_20151206s
icon78
種子的力量 : 足印篇
2015.12.05
聖師小德蘭系列:加爾默羅小白花
告別爸爸,在依依不捨中撫摸貪玩的小狗,再次回望那像搖籃般孕育她渡過童年的家。小德蘭離開爸爸那呵護備至的臂膀,踏入聖衣會的大門;踏入聖衣會似攀上一座高山,尋訪她嚮往已久的隱修生活。 由大門走進修院,穿過聖衣會「訪客止步」的範圍(禁界)只消幾十秒鐘。跨越禁界只需要一小步,此後,小德蘭再不能夠隨便越過這範圍,她也不能夠隨時找爸爸談話了。 1888年4月9 日,小德蘭滿懷喜悅、感恩和渴望,加入聖衣會。她為自己能夠像囚犯般在修院裡被囚禁而永遠與耶穌一起,感到莫名欣喜。除了她,隱修院還有二十四位修女,其中兩位是她的姊姊。她滿懷熱誠的接納修院生活的每一個安排,在團體生活中學習培養專注祈禱的生活,也學習培養獨處的習慣,孤獨地在團體中生活。 在她簡單的隨身行李中,一小本《福音》是她生活的指南針。她隨時翻開,在《福音》裡找到指引和正確的方向。過往,這本小書裡一張耶穌受難的小畫像吸引著她。她曾注視著那畫像,想起耶穌為全世界的人無條件地犧牲時,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我渴!」一份發自內心的渴望在她的心裡冒升:「這是愛的交流!我要把世人獻給耶穌,再把耶穌的寶血去救世人⋯⋯」小德蘭唯一的愛是對耶穌基督的愛,在所有人身上,她以耶穌基督為中心;耶穌愛世上所有的人,在眾人身上愛耶穌,成為了她愛的中心點。 雖然隱修院裡的生活是單調又嚴肅的,小德蘭每天祈禱誦念《天主經》時,她的內心想到世界上每一個人:「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國的來臨,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她很清楚自己渴望獻身成為修女的原因:「耶穌對我們的愛是那樣深;我來修院,是為與耶穌合作,拯救靈魂,尤其為司鐸們祈禱。」 然而,若沒有天主的愛,小德蘭也難以克服困難和團體生活的磨鍊。加入修院初期,小德蘭遇到一位要求很嚴格的院長修女。初學期間,有一位修女當小德蘭的神師,那修女派她每天下午四時半在花園裡拔草。可是,院長修女看到她在那時間跑去拔草,還以為她在花園裡閒蕩。院長修女還會在所有修女面前責備小德蘭。有一次,走廊一處角落有一個蜘蛛網,院長修女看到那蜘蛛網,便在眾修女前向小德蘭說: 「一看便知道這走廊是由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打掃的,弄得太不像樣了!」 
kjy02_201511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28
長青畫家katie婆婆 隨心隨緣在學習
我手寫我心、我手畫我心,皆為創作之趣。已是祖母級的畫家張黃玉娟(Katie),能夠揮灑自如,不僅因為她飽經歲月的歷練,更因為她那份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在香港出生及成長的她,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後,才重返校園唸藝術;畢業後,創作不斷,於加港兩地辦過多次畫展,分享她的快樂。    (本報專題)「每次畫畫,我都好開心。完成畫作那一刻,我最有成就感。」Katie婆婆說,創作多年,她堅持每幅畫都表達不同的感覺和有新嘗試。 看她的作品,很感受到她的隨心。題材都是信手拈來的,例如她早期最為人熟悉的蘋果系列,創作靈感來自她求學期間,某次到訪有「大蘋果」之稱的紐約而來的。作品所記載的盡是她的真情實感。例如用色深沉的《心碎》,便是與一段不快事有關,是她作品中較少有的類型。「這幅畫我很喜歡,放在我位於加拿大的畫室多年,有次被朋友看到了,問我為何不放出來給其他人欣賞?」幾經思量,她選擇放下,不僅是對畫作,還有與之相關的那份感受。 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眼前的Katie婆婆,雖已屆花甲之年,但從她臉上卻沒找著太多歲月的痕跡,反而她渾身散發著一份經年月沉澱而來的隨和、從容,令人很想上前與她攀談。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她,二十歲那年,隨胞妹往加拿大生活,在當地銀行任職。婚後,則留在家中相夫教子。她愛報讀夜校的興趣班,如室內設計、製衣、西式和日式花道等。「我對藝術的東西較感興趣。」Katie婆婆微笑著說。 童年時,與繪畫相關的盡是美好的回憶。「香港的九月份多颱風,每次因此不用上學而留在家中,我就喜歡填色。」她說每次過年前,還愛拿著現成的賀年卡臨摹,博得她媽媽的讚賞。但對於要否當畫家或唸藝術,她從小到大的想法,就像這天在訪問中所說:「沒想過」、「不強求」。今天能走到這一步、有這樣的成就,Katie婆婆說,「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當有機會去學習和嘗試,她會勇敢地踏出去。而為她人生帶來重大變化的那一步,就是當年兒子想跟同學的爸爸學中國畫,她也跟著去拜師。但學了兩年,有次她想為紫藤掃描卻畫不成,令她萌生念頭往住處附近的蘭加拉學院(Langara College)修讀藝術課程。 在學兩年,課程充實,涉獵的範圍由藝術史到不同的創作媒介,如雕塑、設計、繪畫和陶藝等,令她大開眼界。課程完畢,她意猶未盡,繼續進修,成功考進世界著名的愛蜜莉卡藝術及設計學校(Emily Carr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 好學不倦,珍惜機會 重返校園時,Katie婆婆已年近四十歲,是班中少有的年長學生,而且還是個華人家庭主婦,混在一眾年輕洋面孔中,是少數之中的少數。但這些也無阻她想學習的決心。有時周末要上陶藝課,她還得把孩子帶在身邊一起上課。「如果有機會給你去學習,為何不學好一點呢?」她說就是自己的這份執著讓她堅持到今天。她對藝術的愛好還感染了身邊人,她的三個孩子都喜歡音樂、繪畫,其中兩個孩子長大後當牙醫,Katie婆婆笑稱,「做牙模的立體設計概念,不就是來自雕塑了嗎?」 她的興趣很多元化,例如她愛看心理、藝術等的評論及散文,又愛看各式展覽。「要多看多涉獵,從比較中會更清楚自己喜歡甚麼。」她建議初學者要多去掃描,將吸收到的東西透過自己的一支筆表達出來。「每個初學者都經過臨摹階段,但畫完後,就要將別人的風格丟掉,去創造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慢慢便會有自己的風格。」現在她仍常去寫生,讓技巧更純熟。她的作品《熱情》,大蘋果下的水面就是她掃描多次的成績,讓她真正下筆時,不用再到水邊作實地觀看。 生活養份,融匯創作   閒時,她還喜歡為家中的床單等布料做滾邊和漂染圖案,又曾以作品中的蘋果作為T-恤圖案。「我就是有一顆好奇心,常想吸收不同的事物。」Katie婆婆說,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東西,不斷在她心內積累, 並自行融合,成為她源源不絕的創作養份。曾有藝評人讚賞她的作品含有很多元素。這天在其個展中看到她的作品《印象花園》, 便甚富中國畫的意境,而《我的七個夢之二:懷念》則記載了她中學時期,每逢聖誕節隨表姐到聖堂聽聖詩,以及最近她在外國偏遠山上的修道院聽男童唱聖詠的寧靜。對Katie婆婆來說,生活就是不斷在學習。「學的一刻我沒想太多,只是享受過程,及至去創作, 這些東西便自然走出來,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