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6a-20130120

意大利的政治及經濟發展,見證歐洲文化及藝術的轉變。從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主義發源地佛羅倫斯, 十七世紀巴洛克音樂氣息蓬勃的商業重鎮威尼斯,再到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版圖,由各意國城鎮擴散至歐洲各主要城市,廣受追捧。幾百年間,意大利音樂文化傳遍整個歐洲大陸。雖然二十世紀嚴肅的音樂裡,不再見證太多意大利音樂作品主導歐洲嚴肅音樂市場。又因為電影工業的普及,有部份意大利作曲家,集中從事電影配樂。從社會及經濟角度來看,產業轉型、科技進步等因素,都會改變音樂聽眾口味,影響作曲家的創作種類。但意大利音樂依然膾炙人口,韋華第(Vivaldi) 的《四季》協奏曲,威爾第(Verdi)的歌劇《蝴蝶夫人》及《茶花女》,幾百年來在世界各地劇院無間上演。音樂學院莘莘學子都努力學習,研究如何演繹殿堂級歌劇中的角色。究竟意大利的音樂家,有何特別寫作音樂手法,讓世界各地聽眾著迷? 

意式旋律 音樂標誌

大部份意大利作曲家都重視旋律美。從巴洛克時期較小型作品開始,優美的旋律彷彿已成為作品能否名留青史的重要元素。特別是聲樂作品,動人的旋律配合抒情歌詞,成為了往後意大利歌劇創作藍本。巴洛克早期作曲家史格拉蒂(A.Scarlatti)是其中一位建立抒情調(ar ia)的代表。他擅長以三拍子及三段體曲式創作短曲。因為上、下行的旋律通常徘徊在特定音區,沒有過高或過低,聽起來會較悅耳。日後的古典樂派作曲家,都被這種人聲作品旋律吸引。積極創作甜美的旋律,運用轉調、延伸、倒行等作曲手法,富結構地組織多樂章音樂,交織出大型藝術作品。

意大利浪漫派大師:威爾第

至十九世紀中葉,意大利音樂已被公認為最具旋律性的歐洲音樂;其語言富有高低調性及節奏感,韻母清楚響亮,容易掌握。配以出色管絃器法, 歌劇中的角色性格、感情都鉅細靡遺的表現出來。2013年更標誌著浪漫風格歌劇大師威爾第出生二百年。在香港,不同音樂廳都安排了該作曲家作品音樂會。筆者最近正在排練威爾第的《安魂曲》。這套作品採用天主教拉丁禮,以合唱及管絃演出。其中一個選段,原本是威爾第為紀念其前輩,另一位意大利歌劇大師Rossini而寫的。當時,威爾第的同輩希望各人均能創作一些短作品,於Rossini逝世一周年紀念音樂會演出。可惜,因為各人意見不合,所以計劃亦告吹。威爾第卻把該段旋律,加入其《安魂曲》, 成為廣傳後世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