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20130310
icon39
與眾同樂
2013.03.10
亞西西的聯想—— 天主教音樂劇「流芳濟世」欣賞後感
亞西西(Assisi),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山區城市,數百年來因為聖方濟(1182- 1226)而聞名中外。十九世紀統一運動前,意大利城市大多根據地形的特點而建築。這跟中國農耕民族,平地上發展都市有所不同。中部地勢多為山險,形成天然的防守好地方。因此,城市依山勢建築, 一座座的城牆、教堂,成為每個意國都市的標誌。 去年暑假,我帶著幾位中三、四同學前往羅馬研習聲樂。於大師班開始前,當地的老師帶我們到中部兩個城市 —— 珮魯賈(Perugia)及亞西西參觀。這兩個山上的都市,充滿著延綿不斷的,窄窄的行走道(圖1)。中古時代的街道規劃,主要讓馬匹行走。這些歷史建築,並沒有被無情的現代化洗禮。在炎熱的盛夏,陽光猛烈的中午,我們游走於這兩個城市裡。攝氏四十度的氣溫,並沒有把我們的好奇心蒸發。陣陣清涼的山風,反而讓我們感到心曠神怡。從城市最高點,眺望遠方的山頭,幻想當年兩城邦戰爭場面。赫然又忽發奇想,想像當年聖方濟的事跡。 甫進亞西西,已能看見宏偉莊嚴的廣場,旁邊便是聖方濟大殿(Basilica,圖2)。無論外面有多炎熱,室內的空間永遠清涼。漂亮的裝飾畫、輝煌的內部裝璜, 突然令人心裡有一陣悸動。這種宗教帶來的感覺,在聖人的出生地特別強烈。在教堂裡,我安靜地禱告,遠離煩囂,讓心裡只有音樂⋯⋯  以上對亞西西的瑣碎回憶,沒有像鐵軌一樣長,很短暫,卻很美。原本以為已封存在記憶宮殿的某一國度,但因為欣賞了近期公演的天主教音樂劇《流芳濟世》而被牽動,被呼喚。世事總是奇妙。是次參與演出的七位學生(圖3),有兩位於去年暑假就到過亞西西,進入大殿,近距離認識這位聖人的偉大事跡。他們本身是天主教徒,能夠親身到亞西西感受,當然是福氣。再加上參與是次演出,讓他們重溫更多有關方濟在世時的重要事跡,這樣的學習經歷是何等無價。 整個音樂劇以輕鬆、幽默手法,把方濟的生平搬上舞台,演活了聖人的一生, 何時追隨主。在港傳道五十多年的恩保德神父,銳意把方濟一生,以音樂傳福音: 「小時候在意大利,經常接觸有關方濟的音樂、故事。為何香港不能夠呢?」於是,恩神父積極羅致幕後班底,有出色專業演員及舞台人員,加上經導師訓練後能歌善舞的學生,整個演出計劃,是一席寶貴的生命課堂 —— 獻給方濟,獻給香港人。
kjy16a-20130120
icon39
與眾同樂
2013.01.20
樂在意大利
意大利的政治及經濟發展,見證歐洲文化及藝術的轉變。從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主義發源地佛羅倫斯, 十七世紀巴洛克音樂氣息蓬勃的商業重鎮威尼斯,再到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版圖,由各意國城鎮擴散至歐洲各主要城市,廣受追捧。幾百年間,意大利音樂文化傳遍整個歐洲大陸。雖然二十世紀嚴肅的音樂裡,不再見證太多意大利音樂作品主導歐洲嚴肅音樂市場。又因為電影工業的普及,有部份意大利作曲家,集中從事電影配樂。從社會及經濟角度來看,產業轉型、科技進步等因素,都會改變音樂聽眾口味,影響作曲家的創作種類。但意大利音樂依然膾炙人口,韋華第(Vivaldi) 的《四季》協奏曲,威爾第(Verdi)的歌劇《蝴蝶夫人》及《茶花女》,幾百年來在世界各地劇院無間上演。音樂學院莘莘學子都努力學習,研究如何演繹殿堂級歌劇中的角色。究竟意大利的音樂家,有何特別寫作音樂手法,讓世界各地聽眾著迷?  意式旋律 音樂標誌 大部份意大利作曲家都重視旋律美。從巴洛克時期較小型作品開始,優美的旋律彷彿已成為作品能否名留青史的重要元素。特別是聲樂作品,動人的旋律配合抒情歌詞,成為了往後意大利歌劇創作藍本。巴洛克早期作曲家史格拉蒂(A.Scarlatti)是其中一位建立抒情調(ar ia)的代表。他擅長以三拍子及三段體曲式創作短曲。因為上、下行的旋律通常徘徊在特定音區,沒有過高或過低,聽起來會較悅耳。日後的古典樂派作曲家,都被這種人聲作品旋律吸引。積極創作甜美的旋律,運用轉調、延伸、倒行等作曲手法,富結構地組織多樂章音樂,交織出大型藝術作品。 意大利浪漫派大師:威爾第 至十九世紀中葉,意大利音樂已被公認為最具旋律性的歐洲音樂;其語言富有高低調性及節奏感,韻母清楚響亮,容易掌握。配以出色管絃器法, 歌劇中的角色性格、感情都鉅細靡遺的表現出來。2013年更標誌著浪漫風格歌劇大師威爾第出生二百年。在香港,不同音樂廳都安排了該作曲家作品音樂會。筆者最近正在排練威爾第的《安魂曲》。這套作品採用天主教拉丁禮,以合唱及管絃演出。其中一個選段,原本是威爾第為紀念其前輩,另一位意大利歌劇大師Rossini而寫的。當時,威爾第的同輩希望各人均能創作一些短作品,於Rossini逝世一周年紀念音樂會演出。可惜,因為各人意見不合,所以計劃亦告吹。威爾第卻把該段旋律,加入其《安魂曲》, 成為廣傳後世的重要作品。
kjy16a-20121202
icon39
與眾同樂
2012.12.02
「樂」在釜山第三回
韓國政府銳意把南部港口城市打造成國際級大都會。從二千年起,釜山舉辦了不同類型世界級會議、活動、比賽,例如2002亞運會、國際足協世界盃,2005亞太經貿合作會議,每年的釜山電影節及合唱節等,致力在經貿、文藝及體育方面推廣釜山市,釜山由世界排名第五(貨櫃吞吐量)的港口都市,搖身一變,成為動感都市。 'Dynamic Busan' 在釜山繁華區域街頭及著名觀光點,都不難發現印有這口號的標貼。這裡的大廈不太光鮮,也沒有中環高樓大厦林立的擠逼感。這座城市卻擁有大自然空間,天然海港,擁有全南韓最多沙灘,與原身為漁港的城市渾然結合。身處這座城市,感受到現代化公共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合奏。假日亦見一家大小在沙灘上嬉戲,更見超過五、六十名男女老幼義工,一組一組沿沙灘長廊,檢視及清理沙灘上垃圾。年輕一輩的義工,看起來都像高中生,戴著義工名片,邊聊天邊撿垃圾,與同伴享受悠閒假期及社會服務。所有的人和事,看起來都很舒服,讓人感到快樂。 世界合唱音樂盡在釜山 第三次造訪這個大都會,跟以往相同,每次都帶給我一點小驚喜,對這城市有更多的發現。像我這種熱愛高科技的八十後,對某些美國電腦及智能電話產品非常感興趣。在釜山的商業區,竟然未能找到這品牌的蹤跡。反而韓國本地品牌店比比皆是,本地人大部份都使用此品牌產品。當我以為這國家很保護自家產業時,赫然發現,此行參與主要活動 —— 釜山合唱節及比賽 —— 竟然請來了世界各地的合唱隊伍。有挪威、波蘭、印尼、菲律賓等,當然也有我們香港隊伍。這些合唱團於釜山不同地點進行交流音樂會,互相觀摩,欣賞。來自香港的同學,十分幸運,除了與韓國當地隊伍同場演唱,學習一些本土民歌如「阿里郎」,還有機會欣賞其他國家隊伍的演唱,大開眼界。 傾力演出再為香港增光 是次獲韓國合唱協會、釜山市政府邀請的本港合唱團 —— The Greeners' Sound:由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及九龍華仁書院的舊生組成。他們現在為大學生,就讀於不同大專學府。每星期一晚的定期練習來得寶貴,「上莊」(參與大學學生活動並成為學會幹事)、補習、教琴、mid-term(中期試)令團員沒有時間出席更多排練。直至出發前兩週,進行每晚三小時排練,大家都把排練放到最重要。努力沒有白費,加上我們為團員的禱告,合唱團在比賽舞台上盡情發揮,感動評審員。最後,除了獲得混聲組銅像的獎牌外,23歲年輕指揮鍾偉亮更力壓海內外對手,獲得最佳指揮殊榮。繼2010年的成功,此行香港合唱團再為本港增光,可喜可賀。 希望團員能在人生路上,做好每件事,讓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繼續閃耀,愈顯主榮。
kjy16a-20121118
icon39
與眾同樂
2012.11.18
生活中的音樂片段
音樂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只要細心觀察,無論是街道上行人各式各樣的步伐,又或林蔭大道上狗隻、鳥兒的唱和,都會編織出有趣的交響樂。重覆的節奏,相似的音高,瀰漫著微分主義(minimalism) 作品特色。 微分主義於二十世紀中期嶄露頭角,先見於視覺藝術作品。畫家以最輕微的筆觸,及省卻不必要的格式,用最簡單的素材去創造最大的效果。這是一種簡約美。二十世紀中期城市人享受到都市化、機械化帶來的中產式生活。繁華鬧市,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充滿娛樂的生活使一群藝術家有感而發,返回追求簡單的藝術國度。 美國音樂家如Terry Riley及Philip Glass亦創造了一系列以重覆出現的節奏與音型而譜寫的樂曲。微分音樂很容易吸引聽眾,因為這種音樂不斷以類似節奏及旋律層層遞進,同時也會呈現些微變化。可能是某一個音高的上升,或者是其他樂器的加入。這種慢慢提升張力的音樂處理,讓很多電影導演著迷。電影人都渴望以這種風格配樂。熟悉外國著名(非荷李活!)電影製作人及音樂監督的讀者,應該不會對Philip Glass的名字感到陌生。除了微分音樂,他還曾經涉獵不同的現代音樂創作技巧,如序列音樂(Twelve tone serialism)及無調性音樂 (atonal music)。曾經入讀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的他,又獲頒獎學金,於六十年代留學法國,吸收到多元文化,難怪他能創作出多種類音樂。 音樂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微分主義音樂另一特色,是要打破傳統西方音樂框架。所有固定的曲式,主題句等沿用多個世紀的「標準作曲技巧」,都不被強調;就像我們仔細聆聽日常生活的聲音。沒有主題句,或重現段落,只有零碎的聲響片段。最近觀看一場水球比賽,發現球員於傳球時,會不經意地製造出一些節奏感。水球於空中飛揚,劃出了一道拋物線,又如旋律橫向線條。這是創作音樂的兩種元素。專心觀看賽事,更發現當對手控球我方回防,所有隊員都以背泳的泳式,均速地退回防守。這讓我聯想到在一個樂隊裡,不同樂手齊奏的段落。這些可愛的聯想,就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靜心看、聽、想,生命中就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