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21125

院長呂修女表示,她很高興看到義工們(聖母軍、基基團等)以不同形式為中心提供愛德服務,「他們首先在這裡感受天主的大愛,在互愛的氛圍中吸收愛的力量,然後付諸行動,熱心奉獻每一分力。」呂修女分享這份喜悅時亦指出,「教友年」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回應天主的愛,為天國作見證,「一如當今教宗本篤十六世所說,『愛德服務是教會與生俱來的精神』。很多來這裡吃飯的朋友參加飯前祈禱時,看到修女和義工們齊聲誦念飯前經(〈天主經〉、〈聖母經〉及〈聖三光榮經〉),他們都意識到這是個愛德團體,天主的愛透過大夥兒圍桌共飲同食而在他們的心裡流溢。」

1950年,德蘭修女(1910-1997)於印度成立仁愛傳教女修會,收容和照顧小孩、病患及垂死者,為窮人中最貧窮的人服務。仁愛傳教女修會四位修女於1983年來港,為被社會遺棄者服務。德蘭修女曾於1984年到訪香港。九十年代初,修會獲政府安排在深水埗區成立「仁愛之家」,服務露宿者和無家可歸者。現時,每日均有本地及外籍義工到中心準備膳食、協助清潔打掃等工作,週末亦有義工為該區基層家庭的孩童,提供免費功課輔導,致力奉行修會「為最小弟兄中的一個服務」的精神。(睿 / 澄)

 

在窮人身上看見了耶穌

 

真福德蘭修女於195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Calcutta)創立了仁愛傳教女修會,1983年到港。總會院設於加爾各答。修女們在最貧苦的人群中服務。德蘭修女曾經說過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在此,我願意與你們一起分享這故事:

仁愛傳教女修會的修女在路旁的陰溝邊,找到了一位垂死者,他渾身上下已長滿了蛆蟲。他被抬進垂死者之家後,一位修女十分細心地照顧病人,面帶微笑地為他洗滌一清。這位病人一生受了如此多的痛苦磨難,但是他一點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滿懷感激地說:「我在街頭上像頭牲畜一樣地活著,可是,現在,我在愛的關懷下,將像天使般地死去。」德蘭修女和她的修女們就是這樣全心全意地為窮人服務,不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弱勢社群,卻是以兄弟姊妹的請誼讓他們感受到了做人的尊嚴。這就是德蘭修女常說的:「他們必須感受到自己不是被拋棄,而是被愛護的;對我來說,他們就是耶穌」。

其實,正如德蘭修女常說的,耶穌在這些人身上;因此,我們可以從她們所服務的窮人身上得到許多益處。下面一個小故事,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有人告訴德蘭修女,一家印度人有八個孩子,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東西吃了。於是,德蘭修女馬上拿起即將下鍋的米,隨同來人一起前去那個家庭。一進門,不難看出這些孩子已經餓了多天了,瘦得簡直像骷髏。這母親一看見我們帶去的米,二話不見,就分成兩份,並且拿了一份就朝外走。當她回來後,德蘭修女問她到甚麼地方去了,她只是簡單說了幾個字:「他們也在挨餓呢」!原來她口中的「他們」,就是住在這八個孩子家對面的一家回教人士,他們同樣有八張小嘴等著吃飯。這家的八個孩子,知道了母親行的善舉,張張臉露出了微笑,眼睛裡充滿了光芒。他們感受到了愛與分享的喜樂。這位母親所表現的是一種付諸行動的愛!這種真心誠意的關愛,只有心如淨水般純真的人才有。

德蘭修女認為,這就是我們應該認識的窮人;因為耶穌喜歡這些窮人,親自隱藏在他們身上。我們在為他們服務時,就是「在為耶穌服務,每天二十四小時地為耶穌服務」;並且,「不是我們給了他們甚麼,相反,是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了許許多多」。

親愛的兄弟姊妹,我們是否能像德蘭修女那樣不怕骯髒、不怕勞累地全心全意為窮人服務,把他們看成是耶穌基督?其實,窮人並不一定只是物質上匱乏的人;有需求者不一定只在物質上尋求幫助。心靈空虛的人、孤獨無依的人、子女出遠門的老人、躺在病床上需要有人照顧的人、在監獄中的囚友⋯⋯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的家庭鄰人之間,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們應該像德蘭修女一樣,從這些人身上辨認出那些正在等著我們為他服務的「窮」耶穌。祂正盼望著我們成為一支小鉛筆,讓祂隨意使用。這些物質和心靈上貧窮的人,正如德蘭修女所說,他們不需要我們的可憐、不需要我們的施捨;他們需要的是友愛相待,需要的是同情幫助,需要的是把他們放在眼裡,把他們作為一個人看待;不是漠視他們,好像他們是否存在與我們無關一樣;或者,當我們為他們做一些事時,彷彿是在給他們一種「恩賜」:比如,經過時,扔幾個硬幣給他們,而不正視他們一眼;探視時,帶一籃水果給他們,而不願聽他們的叨嘮;交談時,不時地瞄手錶一眼,巴不得早早離開。「窮人也是被天主用同一雙充滿愛的雙手所創造來愛人及被人愛的」,這是德蘭修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