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b_20240303new_f

這陣子看〈年少日記〉,內裡多個情節都觸動了不少人的經歷。張老師感受最深的,是小朋友有傑需要承受不少壓力:「家庭從未曾把他當作一份子」,他的一生,只有十歲,歷盡被朋友排斥、生活缺乏支援,連支撐著他的漫畫作家也離去了,這時他需要的只是父母的欣賞,以及弟弟的擁抱及談心。可是,又有誰願意去聆聽及支援?

 

有一次,我跟一位性格較冷漠的同學聊天,我好奇地問了一句:「其實平日你會不會關心人?」他說:「我小時候也沒有人關心,我好少體驗過溫暖,我亦不會去主動關心人。」

 

我很明白這位同學的難處,也須承認,愛人或關心別人是需要「學習」的。雖然耶穌示範了怎樣愛我們,但日常當中,我們必須要先感受過愛,才會明白愛的重要性,繼而才懂得去關心,去愛。我明白這位同學的難處在於,他未曾有過被愛的感覺,因而無力去關心人。但張老師想說,沉溺在過往的創傷,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安逸;但我們亦要有勇氣踏出第一步,去治療這些影響自己,一生迴環往復的傷痛,好好地跟它們作告別。

 

「有些人以為長大就會好,但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治癒自己的童年。」這是金惠男及朴鐘錫著作中這兩句說話,我想和讀者分享,如果童年時已有能力改變令自己失落的環境,那就要盡最大努力去改變;如果是已經長大了,發現有一些童年困苦一直影響著長大後的自己,那要盡力去治療。我相信,天主會一直引領我們,多向祂禱告,祂是最明白我們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