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6_20231119_f

(本報專題)創新科技發展乃大勢所趨,香港教育近年也引入更多創科學習元素,例如編程、工程、人工智能等,天主教學校若能結合科技與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豈不是更加有意義?聖類斯中學的三位中六學生,便運用人工智能及編程技術,設計名為「M.I.A.」(Medical Intelligent Aid)的機械手,旨在讓長者透過與機械手互動,鍛煉肢體動作及減少孤獨感。

 

香港近年被評為全球最長壽的地區,據資料顯示,65歲及以上的長者所佔的全港人口比例,將在未來10年升至接近全港人口的三分之一。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聖類斯中學的三位學生郭子謙、李卓賢和余昀達明白不少長者獨居及行動不便,使身心容易出現健康問題,所以M.I.A.主要有三個模式,讓長者鍛煉手部動作及與聊天機械人(chatbot)聊天。他們憑M.I.A.奪得由香港浸會大學聯同香港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學會主辦的「AI x HK OpenCup 2022」創新人工智能比賽的冠軍。

 

學生余昀達介紹M.I.A.的三個模式時說,第一個模式由M.I.A.跟隨用家的手部動作,第二個模式則是由用家跟著做出M.I.A.的動作,令長者活動手部肌肉及關節。第三個模式則是讓用家輸入文字與聊天機器人交流,照顧長者的身心健康。

 

代表香港出賽 與亞洲選手交流

 

學生郭子謙提到最初設計M.I.A.,是受到一位醫生校友的啟發,「他在去年暑假參加活動時,詢問老師可否用機械手幫助病人。所以,我們最開始為機械手編程時,並沒有打算參加比賽。」後來,三位學生及教師知悉上述比賽後,便決定完善機械手,成為作品「M.I.A.」。

 

在比賽前,三位學生邀請了校長易浩權博士及校監陳鴻基神父,聆聽他們的演說,更邀請了陳神父試用M.I.A.,得到校方的支持與鼓勵。

 

三位學生首次組隊參賽, 便獲得如此卓越的成績,郭子謙表示,由於每位組員負責不同崗位,例如編寫程式、設計作品外觀、撰寫作品敘述,分工明細,合作無間。他們早前也憑M.I.A.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銅獎,將於12月代表香港,參加亞洲賽事「APICTA Awards」, 與其他亞洲國家的選手較量,互相交流。

 

除了參加比賽,學生李卓賢補充,他們之前亦到該醫生校友工作的診所,為他安裝M.I.A.,並教導使用方法,供病人使用。他表示見到機械手在醫療層面能真正幫助別人,使他感到滿足。

 

鞏固校訓精神

 

協助推動學校發展人工智能學習的電腦科主任郭尚賢老師,是次帶領三位學生創作M.I.A.,他約在兩年前留意到人工智能的發展,於是向學校申請成立「AI Lab」,提供相關書籍、機械人等,豐富學生的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接觸人工智能,AI Lab主要讓學生有空間進行報告、準備比賽。」郭老師又提到,參與人工智能活動的學生每天午膳時候,都會聚集在A I Lab交流學習進度或進行活動,包括與學校新添置的機器人下棋。

 

社會各界對人工智能的爭議不斷,易校長提到學校在人工智能的教育上,潛移默化地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相關技術。

 

「價值教育是需要行動及實踐出來的。但在疫情時,探訪安老院、賣旗、義賣活動都暫停,在培養學生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時,面對很大的限制。」易校長談到,學校近年的關注事項是透過課程或課程外的教學, 鞏固校訓精神「學問與虔敬」。他期望藉著學生在人工智能上的發展,或在比賽中獲獎,能給予其他同學一個正面的作用,思考如何透過科技,幫助及關愛他人。

 

近年,不時出現學童輕生的新聞,三位同學本學年再度參加了「A I x H K OpenCup」比賽,以關注年輕人的身心健康作為主題,期望透過設計幫助他們勤做運動,抒發生活上的各種壓力。易校長總結: 「這也呼應辦學團體(鮑思高慈幼會)的精神,關顧青少年 。」(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