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4b_20121014

 

印刻在我記憶中的,是民族文化宮對面的佟麟閣路上,靜靜的佇立著一座小小的書店。書店的名字讓人很自然的聯想起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因為它們同名。念小學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踏進書店的門檻,只是遠遠的望著她。像是一個老朋友,每天站在同一個地方等你,看到她在那裡,自己才安心的去學校,日日如此,年年如此。直到很久以後,才知道這是北京第一家民營書店,由一對夫婦傾盡所有,在1988年成立,是北京最早實現開架售書的書店之一。我崇敬這樣的知識份子,他們肩上有著傳承文化根基的責任感,無論遭受多麼大的挫折。

像是緣分的牽引,念中學了,學校離三味書屋也很近。古老的校園裡,有幾棟蘇式建築,厚重的紅色磚牆訴說著光陰的沉澱。樓門口的上方,掛著一個白底黑字的時鐘,俯視著下面來來往往的學生和老師。校園裡的胡楊樹和紅磚牆相互映襯,讓路過的人有一種莫名的安全感。

清晨,同學踏著輕快的腳步走進校園,大鐘的指針輕輕的走到7點30分。期中考試就要到了,看到頭頂的鐘,步伐也逐漸緊迫,想著要和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力爭上游。臨近畢業,我們在鐘下合影,時間凝固在那一分那一秒,照片中的一張張面孔掛著燦爛的笑容,被相機定格在那一刻。

去年在香港島行走時,看到路旁的學校外牆上有兩行醒目的字:「沐浴晨風,想一想,今天該怎樣努力。踏著夕陽,問一問,今天有沒有進步」。上學的路上,也許有多少年不變的標記,是屬於自己的秘密。直到念大學的時候,想起三味書屋,也會立刻跑去看看她。從長安街轉到佟麟閣路,一眼就望見了:她依然安靜的佇立在角落。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屆又一屆的學生走入校園,又走出校園,走入社會。刷在牆上的字跡,滴滴答答的時鐘,下課時喧鬧的走廊,校園的胡楊樹,還有老書屋,都成為了年少無法抹去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