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20120527

 

學習古典音樂,除了鞏固演奏技術,還需認識不同音樂種類及時代風格,使演奏的音樂讓聽眾感到「有味道」,同時也忠於原創者的意願。例如學習歐洲巴洛克樂期鍵盤音樂,老師都會指導學生,要減少連音。原來當時十七世紀的鍵盤音樂,都是為風琴或古鍵琴(Harpsichord)譜曲,現在常見的鋼琴還未發明呢!古鍵琴的構造很特別。每個琴鍵都是連繫著一組木槌,而木槌則附於一組琴弦上。每當演奏者按下琴鍵,木槌就會勾(pluck)該組相應琴弦,發出的聲音有點像勾結他線,並不持久。所以,現在以鋼琴來演奏巴洛克樂期音樂,都盡量模仿那種半斷音的演繹,使音樂聽出來較爽快,和聲也不會重疊而變得模糊不清。這是基於作曲家生長時代、背景而作出的考慮。

文藝復興的教堂音樂

巴洛克樂期前的文藝復興時代,社會、文化一片繁華。十六世紀歐洲的商業活動,經歷過由五世紀持續至約十五世紀(中世紀,Medieval)黑暗日子,再度蓬勃起來。當中尤以意大利佛羅倫薩(Firenze)為主要文藝復興活動發源地。而宗教音樂則於羅馬(Rome),在教會支持下寫出輝煌的新樂章。在商業活動的扶持下,各地陸陸續續修建大型教堂;在科學技術初步成就的幫助下,教堂內部的自然音響(acoustic)都計算得很精準。這些周邊因素促使作曲家大量創作宗教音樂,並於宗教禮儀中使用。

現今合唱團於演繹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要注意聲量上的控制。因為那時候作曲家並非為大型合唱團創作宗教歌曲。大部份教堂詩班都是很小型,靠教堂內音響設計去把聲音「擴音」。另外,吐字時更要留意元音(consonant),以誇張、清晰為主。否則在強烈迴音下,歌詞便會變得混濁,每個旋律的線條更未能展現,失去了文藝復興音樂的獨特美感。


作曲家的親身演繹

無論演繹文藝復興抑或巴洛克,甚至後期的浪漫主義音樂,我們都是依靠樂譜去把音樂建立出來。當中已失去音樂家於譜曲時的孕育情況、思想及生活環境等資料。所以,有些現代作曲家於指揮自己的作品時,都會跟樂譜指示有出入。主要差異在於音樂速度上。大部份抒情風格樂曲,都不會盲目遵守固定節拍,在時間空間上給予頗大的自由度,音樂的張力有明顯提升。最近,澳洲著名作曲家兼合唱指揮列克(Stephen Leek)來港排練其合唱作品。練習時,列克強調其音樂主要以流動方法去演唱,節奏較有彈性。他的樂曲選材自澳洲詩人的作品,所以需要以朗讀詩句的方法去處理樂曲。此外,他亦分析了一些他的作曲家朋友的樂曲,並以他們的性格去推斷音樂上的意思。

要真實、確切的去演繹一首樂曲,我們必須從作曲家的觀點及其時代背景出發,使演奏能充分展現原創者的時代風格,再注入個人的感覺和了解,去奏出真誠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