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20120513

 

君主專制統治下的藝術發展

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為歐洲古典音樂的黃金時代。儘管各國歷盡滄桑,從政治體系轉換到軍事侵略,藝術發展卻沒有像中世紀的黑暗時代般停滯不前。十七及十八世紀的君主專制政治模式,在某些地方造就了華麗的宮廷音樂。法國路易十四世,自稱皇權由太陽賦予,所以又謂「太陽王」。他熱愛舞蹈,在位時聘請大量樂師,並要求他的御用作曲家萊利(Lully)創作不同的大歌劇(Grand Opera):一種包含了歌唱,管絃樂及舞蹈創作的跨媒體藝術。這位君主還喜愛親自上台表演,與眾同樂。於是,此時期的法國宮廷音樂,大部份都滲透著一種莊嚴、華麗的氣氛,一片歡樂昇平的意象。銅管樂在此應記一功。小號能奏出富穿透性的音色,從樂隊中突圍而出,猶如勝利者的號角聲,為大歌劇的揭開富麗堂皇的序幕。此外,一位如斯熱愛舞蹈的君主,又豈會錯過向百姓推廣此藝術的機會?路易十四世在位期間,歐洲首間芭蕾舞學校:巴黎皇家舞蹈學院正式成立。透過制度化及有系統的教學,傳授舞蹈藝術技巧,並為歐洲日後的正統宮廷舞發展奠下基礎。

商業形態政治對音樂藝術的支持

直到十八世紀,歐洲除了一些強大的國家外,還有一些諸侯的屬地(Prince States)。這些領土都被貴族們統治了好一段時間,他們的權力也是世襲。有些貴族是顯赫的商業財團,他們擁有瑰麗的行宮,以及龐大的資金去支持音樂藝術創作。在交響樂之父:海頓的光輝年代,其大部份可以全身投入音樂創作及演奏的歲月,都是服務於一個名為Esterhazy的貴族宮廷。作為此匈牙利裔商業家族的宮廷作曲家,海頓需要為不同場合編寫不同風格的音樂。如在宴客時,一些小型室樂便會大派用場;在舞會或節慶時,交響樂曲便能襯托出氣氛。在這個地方,海頓認識了不同的樂手,又因應不同樂手的組合,創造出樂隊規模不同的音樂。他為某些樂手創作了一些音樂小品,並註明是獻給他們的。此外,他亦有負擔一些教學,指導貴族子女的音樂演奏。直至 Esterhazy換上了另一位繼承人,解散管絃樂隊,海頓才離開這個讓他可以無顧慮創作音樂的地方。他特別為此譜寫了著名的「離別交響曲」(Farewell Symphony)。

藝術發展跟政治狀況總是千絲萬縷,不同的政治形態會為不同形式的音樂創作鋪路。到了十八世紀末,當歐洲進入革命時代,推翻君主專制,音樂發展更為普及化、平民化。宮廷與民間音樂的分野也漸漸減少。一般百姓都可以欣賞大型音樂創作,但當然並不是每人都可以負擔。了解當代政治背景,對演繹特定時代的音樂,會有更深入及準確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