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20527

 (本報專訪)半個世紀前,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在觀塘創立聖若翰學校,讓區內適齡學童接受教育,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80年接手管理該校。及至2003年,該校上午校遷往九龍灣現址,易名為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本年,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慶祝創校50周年,於515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金禧感恩典禮暨匯演」,邀請(圖,左三及四)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及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主禮。學校特別製作金禧劇,近百位教職員、學生、家長和校友參與演出,以歌舞傳達信息——剛毅求真,共融感恩。

 

互助互勉 聾健手牽手 

訪問當日,正值是典禮前的總綵排,校舍每一個角落,師生、家長忙於準備表演項目。金禧劇《剛毅求真,共融感恩》以該校校園生活為藍本,內容關於一群聾童和健聽的孩子如何攜手衝破障礙,建立共融學習環境,學生以校訓「剛毅求真」的態度,實踐天父愛的旨意;校園不單是學習的樂園,也好比一個溫暖的家。該校四位有份參與金禧劇的同學,手口並用,與本報讀者分享演出的興奮心情。

劇中,兩位聾童莊怡豐(4A)和陳芷瑩(5A)與七位健聽同學擔當主角,帶領觀眾漫遊校園學習生活。香港中文大學駐校導師黃怡安陪伴在怡豐身旁,以手語和口語翻譯。表情多多的怡豐打手語表示:這是他首次參加舞台演出,心情雀躍。對他而言,排練的過程並不困難。文靜的芷瑩能應付簡單的對答,她更為記者簡介該劇內容。金禧劇長達一小時,共分十個場次,健聽同學梁嘉穎(4C)最喜愛第三場「同學互勉」:「我是St John七俠之一,名叫蘭花。我們七位同學以不同的方式介紹自己,開解兩位聾童,逗他們開心。演員在每一場都會參與跳舞部份,我努力地謹記舞步。」芷瑩的同班同學林穎汶,負責口語配音,這位愛笑的小妮子自一年級學習手語,平日也會為聾童作翻譯:「我的心情十分緊張,在劇中,我為聾童演員配音,讓觀眾明白她所表達的意思。」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自2007年參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香港中文大學推行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一至五年級設共融班,聾健學童一同上課,全校現有31位聾童。就讀共融班的穎汶分享與聾童相處心得:「若他們打手語太快時,我跟不上,便會提點他們,我們溝通之道是互相協調和包容。」嘉穎感謝怡豐和芷瑩:「我並不是就讀共融班,他們教了我不少手語,方便我與他們溝通。還有,在排練的休息時段,怡豐常常扮鬼臉逗一群演員發笑,他真是一個開心果!」

 

有教無類 師生心印心

小朋友的真情分享,令在旁的吳潔蘭副校長和家教會主席王志德醫生深受感動。負責籌備金禧劇的吳副校長指出:學校聘請校外舞台製作單位,製作金禧劇。自去年5月始,挑選小演員,組成金禧劇演員組。由於演出共分兩場,演員分為兩組,在514日晚上及515日下午演出,她說:「參與的學生十分勤奮,他們在每星期排練兩天,更要放棄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我看到聾童演員藉是次演出,不但認識了其他同學,更加強了自信心,發揮個人潛能,就如怡豐,他表情十足,演出十分精采呢!」王醫生點頭回應:「這個小男孩很會演戲,表現出色。我看到所有演員都積極投入,劇中歌舞連場,為師生來說並不是易事。我在劇中飾演家長,分享對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感受和意見。雖然對白不多,但這次演出足以令我緊張萬分。」

王醫生的女兒王雪盈就讀該校四年級,他談到學校各成員為聾童付出愛心,感觸良多:「我和女兒十分幸運,在生命中經常遇上善心的人。我十分欣賞天主教會辦學的理念,雪盈在學校建立自信,結識好朋友,又參加舞蹈組,她十分快樂。這群聾童雖在身體和能力上有所欠缺,但他們都擁有不同的才華,我們不應視而不見。在這所學校裡,我體驗到『愛與接納』的精神,深深被感動,所以我也想為學校出一分力。」這時,可愛的穎汶用力地點頭,表示贊同王醫生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