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20120506

 

荔景天中 教學相長 實踐資訊素養

四月下旬,盧詠琴校長偕電腦科主任/資訊科技教育主任劉家倫和四位中一學生,接受本報訪問,分享試驗計劃的初步成果,及應用資訊科技於學與教方面的經驗。盧校長表示:「本校於2008年獲選為香港教育局的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Centre of Excellence),與其他學校分享資訊科技教育經驗。當時,劉家倫主任曾半職借調到教育局工作。我看到青少年都喜歡接觸電子產品,適當地運用電子教材媒體,有助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試驗計劃中,該校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通過將資訊素養結合綜合人文學科的學習,提升學生資訊素養的素質,為學生日後修讀新高中的通識科時,作更好的準備。

 

該校的試驗計劃名為「以電子學習模式實踐資訊素養教育於綜合人文學科」(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 practice in Integrated Humanities through e-learning)。學校全級中一年級學生參與,為期三年,他們在綜合人文學科中使用電子學習工具,進行以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從中體現協作學習,並利用網上的學生系統分享學習的成果,及在同學間組建學習社群。

 

在綜合人文學科課堂上,四位受訪學生正在學習「英治下的香港」。計劃中,師生以討論模式上課,探討課題;在討論單元方面,則以電子學習模式上課。張錦佩同學最喜歡的部份是製作概念圖:「我們以三人為一組,先在網上搜集資料,經過綜合和篩選資料的程序,然後以電子教學工具繪畫概念圖,這有助我理解課題。」李卓南同學和葉詠翹同學則樂於利用手提觸屏式電腦的攝錄鏡頭作報告錄影,詠翹說:「在課堂上,各小組即時錄製演示,同學可藉此互相交流意見。」老師於系統觀看各組同學的報告錄影作出評論和指導,而學生更可以討論區形式進行延伸討論。李海明同學與組員以電腦製作簡報,他認為電子學習不但增加學習過程的互動性,也增添不少趣味。 

 

提起資訊素養的概念,四位學生並不陌生。劉主任補充說:「在中一年級的電腦科中,學生必需學習掌握資訊素養的能力,如在網上搜尋資料的方法和應用資料的道德操守等。2009年,本校有份參與『發展課堂活動及評估工具通過科學科/常識科提昇學生資訊素養』研究計劃,這是教育局委託香港大學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CITE)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計劃。這次經驗十分難得!」卓南和錦佩齊聲表示,透過試驗計劃,實踐他們所學的資訊素養的概念,卓南以認真的語氣跟記者說:「我們不能盡信網上所得的資訊,必須細心分析資料,這樣的訓練有助增加我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該校於五月初,為中一學生舉行綜合人文學科校外考察,地點是位於港島中區的聖公會聖約翰座堂,讓學生透過參觀歷史建築物,探討和了解殖民地時期,在英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人的生活狀況。參加活動的學生應用平板電腦ipad 2,使用那裡的導賞系統,劉主任說:「學生應用ipad 2瀏覽相關資料,回答引導問題,並記錄有關的多媒體資訊,如影片、聲音等。藉著校外考察,學生可在歷史地點作親身體驗,而電子教材和資料作輔助的角色,加深他們對課題的認識。」

 

盧校長喜見試驗計劃的初階段發展,循序漸進:「早前,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到校觀課,此外,不少友校亦曾到訪觀摩,為本校師生的教與學方面,起了鼓勵和刺激的作用。香港教育學院支援本計劃的教師專業培訓,我們更邀請十多間天主教中學,一同參與培訓,分享所學。我期望三年的計劃裡,學生和老師一同成長,教學相長。」(仨)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化的社會,各國許多教育機構紛紛指出資訊素養是二十一世紀必須具備的能力(Andretta, 2005; Breivik & Senn, 1998; Eisenberg, Lowe & Spitzer, 2004; Partnership 21st century skills, 2003)。資訊素養中所謂的「資訊」並不只限於電腦資訊,而是廣泛地包括了圖書、圖像、電腦及多媒體等各種的資訊來源。而素養亦並不單指是技術操作方面,而是包括分析、整理、判斷、創新、溝通和評估及使用操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資訊素養定義為個人必須能夠識別所需的信息,知道如何找尋、評估信息的質量,存儲和檢索信息,進行有效地和道德地使用信息和應用信息,以達至創造和交流知識( UNESCO, 2008 )。

 

(資料來源:「發展課堂活動及評估工具通過科學科/常識科提昇學生資訊素養」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