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2a_20200920s

從前有一個男孩,童年時予人感覺是文靜、內向,但其實他是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即是擁有正常說話能力,但在特定環境底下總是因焦慮而說不出口。有好處的:上課時老師一定不會主動問問題,因為知道他一定答不出;他總是被人說乖巧,因為從不吵鬧駁嘴。雖然無法自發地發出聲音,卻無意中造就出三項比常人更敏銳的能力:觀察力、聆聽、和利用其他物件製造出聲音!一切,都是從教堂開始。

三歲開始,父母已帶他到聖瑪加利大堂參與彌撒,他當然聽不懂神父在說甚麼,不單是年紀太輕,更是因為教堂內的迴音太大,聽出來的只是朦朦朧朧的聲音,有點像自己在家玩弄兩隻啤啤熊時,所交談的語言。突然電風琴奏起、歌詠團起唱,就是那一刻,改變了他一生,他愛上了!他當然不知道這就是音樂,只覺得如果自己可以做出這個聲音,別人便會知道他在想甚麼。小學階段上了慕道班,但每逢週日參加彌撒時, 他會把禮儀小冊放在一旁,卻興奮地翻閱那兩本《心頌》和《頌恩》歌集。一小時的彌撒對他來說特別珍貴,因為從來都沒足夠時間讓他把歌集從頭到尾研究一遍。領聖體的時候便更忙,既要排隊領聖體、手上又拿著歌集、聽著歌詠團的歌聲、電風琴的和弦配樂、配對著手上歌集的音符。

初中父母為了提高他的英文水平,改為參與英文彌撒,那就更不得了!全新的音樂風格:兩支結他、敲擊樂、和音,徹底開拓了他對音樂的思維。因為沒有歌集,於是他每次都帶同紙和筆,把彌撒內的音樂都抄成曲譜,回家再研究為何天主經可以那麼好聽。大學到了加拿大升學,選修了生化學,但始終對音樂念念不忘,最後決定回流香港,選修了音樂。於是他立刻加入聖瑪加利大堂歌詠團,擔任司琴,終於可以發揮多年來對彌撒音樂的研究。團中除了有爸爸參與外,更有一位中六女學生,擁有天籟之聲,於是他們一拍即合,完了他的初戀夢。

一伴便伴奏了多年,直至結婚生小孩。到了今天,他同樣帶著自己兩個女兒參加彌撒,大女兒一定要選擇看得到指揮的位置;小女兒排隊給神父祝福後,堅持要繞過歌詠團的位置回座。傳承,是時候了。他就是我,鋼琴王子——陳雋鶱,初來報到。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