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200209s

(本報專題)香港海事博物館於今起至本年二月廿四日(至二月二日仍如常開放),舉行全新的專題展覽《紙納乾坤:從天圓地方到寰宇天下》,展示中國航海和地圖測繪的發展史,並透過遊戲分享地理與航海知識。

乾坤是中國古藉《易經》上的卦名,亦代表「天地」,小小地圖內藏天地與海洋裡的知識。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帶來科學和地圖測繪等知識, 這影響了中國的思想和科學發展,也從中豐富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上述展覽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介紹中西航海及製圖的發展史、傳統中國地圖測繪、明清時期中外地圖史上的相遇,以及中國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製圖歷史,當中展出多幅地圖及海圖、清末民初的書籍以及多種地圖測繪儀器,介紹中國在古時候如何建構對世界的理解。而當中不少重要地圖,正是由明末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所繪製呢。

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 傳教士:地球是圓的

「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代其中之一影響深遠的宇宙觀,而這種「地平」的觀念亦令當時的地圖難以正確地繪製出弧形的地面;但這些傳統的地圖精細而豐富,會以圖案及符號形容河流及道路等。

到了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例如艾儒略、南懷仁、湯若望及利瑪竇等,在中國傳教的同時,帶來了科學、地圖繪測及繪圖知識,包括地圓說、經緯度及數學等知識。

博物館董事局委員譚廣濂向記者分享這些地圖的故事。談到展覽中由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於一六○二年在北京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譚廣濂指在明代,歐洲的世界地圖大多以歐洲為中央,美洲及亞洲在兩則,但在這張以漢字寫成的世界地圖中,利瑪竇以東亞作為地圖的重心,美洲及亞洲在兩旁;讓中國士大夫認識到世界之大。

這張地圖亦因中國及日本間的貿易及文化交流活躍,而傳入日本,成為當時日本吸納西方知識的其一重要來源。譚廣濂說,雖然當時日本已有一些世界地圖,但都是以荷蘭文所寫;而當時中日都處於漢字文化圈,日本人能閱讀以漢字寫成的《坤輿萬國全圖》,此地圖在當時的日本十分受歡迎。

傳教士製作世界地圖

在海事博物館展出的《坤輿萬國全圖》屏風,亦是於十七世紀在日本製造。另一張同類的展品《坤輿全圖》,則由另一位傳教士南懷仁於一六七四年繪製。

譚廣濂說,傳教士為中國帶來新的地理知識,其中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採用的一些地理名詞如:「太平洋」、「地中海」等,至今仍有使用。

此外,傳教士除了把西方的知識帶到中國外,他們亦把從中國取得的地理資訊帶回西方,豐富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展品《中國新圖志》便是由意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衛匡國在一六五五年繪製。

這次的展覽由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圖書館及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等協辦,梵蒂岡圖書館等借出電子地圖;譚廣濂亦借出多件文物。

地圖上的知識

譚廣濂認為,「地圖就是歷史」,讓人認識古時的世界面貌; 即使是香港的地圖,不同年代都有著明顯的轉變,而隨著世界不斷的發展,大眾可透過比較今、昔的地圖去了解社會轉變。

若細心觀察,地圖及海圖中有一些特別的符號和奇怪生物。是次展覽中設有些特製小箱,向大眾介紹這些圖案的意思;並有「DIY蓋章明信片及親子創意填色紙」活動,當中的蓋章亦採用了這些在地圖裡的特別圖案。我們不妨仔細觀察,再在展覽中尋找答案吧!(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