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7a_20191215s

從木屋搬到徙置區恍如環境大升格。徙置大厦是H型的,中間橫向的是公廁和浴室, 天台是學校,晾衫在扶欄。家裡無自來水, 要用水得拿水桶到公共水喉裝水提回家。一家人擠在百餘呎空間,女孩睡碌架床,男孩在外面走廊睡尼龍床。沒廚廁,只能在屋外走廊搭個灶頭用火水爐煮食。公用浴室在地下,女生去洗手間須成群。

小戶人家粗茶淡飯,豬油撈飯加隻生雞蛋已是人間美味。媽媽煮雞翼,每人只能吃一隻。過年才有望添新衣,平日穿親友孩子不合穿的舊衫褲。教會小學發獎品,除鉛筆還有罐頭、奶粉、毛巾等。小孩平素不敢開燈溫書,怕爸媽罵費電;家家沒有多餘的家具,通常全家吃飯、打麻將、做功課都靠一張摺枱。許多窮家子弟讀書不用父母擔心,起跑線在小六學能測驗。那時無直資,小孩不論貧富都有機會讀名校,英雄莫問出處,成績便見真章。

住在徙置區的成年人雖讀書不多,但有些人日捱夜捱,竟不僅撐起一家老少的生計,還能儲到首期買樓。八十年代初年的住宅平均呎價約五百元,當時打工仔人工是幾千元。三十年後的今日,呎價過萬,但全港入息中位數只有一萬四千元。即是說,一般打工仔八十年代的月入可買十呎八呎房產, 今時今日連兩呎也買不到。時下的人想置業,就算打足三份工,也恐怕要從既無廚房又廳房不分的「豪華劏房」開始,還不知每月供款要伸延多長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