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91103s

(本報專題)踏進十一月,你會想起甚麼,會是秋天的微風、落葉、街邊攤的栗子蕃薯,還是每年一度的明愛慈善賣物會呢? 每年到賣物會走一圈,都會看到林林總總的商品,毛公仔玩具、衣物及家庭用品等;有些人亦會購買遊戲券到攤位,參與不同的小遊戲,贏取小禮物,場內滿佈歡樂。

於一九六一年開始的明愛慈善賣物會, 至今已經有五十八年的歷史,因應社會近日的大型活動、交通不穩定,為顧及大眾的安全,本年賣物會將改為邀請參加單位在所屬堂區、學校等地方自行舉辦。

坪石天主教小學便於十月廿一至廿五日,在學校操場舉辦賣物會,讓學生在午息及放學時到攤位購買物品。校長高翠萍十月廿三日說,學生只可帶二十元回校,所以在放學時段,家長亦可與學生一同選購。

運用零用錢 
買禮物送給近人

在十月廿三日的賣物會中,坪石天主教小學操場的數張長桌子上,便擺放著不同的貨物,有適合小朋友的鉛筆、擦膠、玩具; 適合家長的衣服、杯子等。高校長說,每年的文具和玩具都受到學生歡迎,但本年的新商品「假花」亦受到他們的喜愛,「他們說是要送給媽媽。」

六年級的歐陽學琪、陳寶如及陳鎧童, 這次亦運用零用錢買了文具、頸鏈、聖誕卡等。學琪說,母親節時亦有送一枝花給媽媽,但很快便凋榭,所以這次買了一枝假花,送給媽媽「長久的保留」。

而寶如喜愛創作,平日亦會幫忙班房的壁報設計,她這次亦買了一些小橡筋以編織手繩。此外,聖誕節快將來臨,她亦買了聖誕卡、生日卡送給同學。

這三位同學亦有作為小義工,在午息時幫忙售賣工作。鎧童平日亦有參與賣旗活動、探訪獨居老人,她認為明愛賣物會所得的款項,能幫助有需要人士,而自己又能在當中幫忙售賣物品,十分有意義。 

家長義工參與 讓孩子自主決定

除了由學生擔任小義工在攤檔協助義賣,每天放學前,一些家長義工都會提前到學校準備攤位,把貨物從課室搬至操場。

家教會主席黃玉蘭是兩位小朋友的媽媽,在活動中亦有幫忙義賣的工作。她說,活動讓她看到子女間的互相幫忙與分享,「妹妹看見哥哥忘了帶錢,主動說:『我有錢,我幫你買。』」她亦認為家長在這裡較放心讓孩子自由的選擇;而小朋友明白這是一個慈善活動,除了會因為做善事, 而感到開心外,亦會更珍惜自己所買的。

從愛德服務中學習

高翠萍校長說,學校中較多基層的小朋友,「他們的捐獻,大多已是他們所有的。」

但從活動中,能讓他們學到「施與比接受更加有福」,而學生亦能明白自己有能力幫助人,從愛德服務中學習。

明愛慈善賣物會九龍區籌備小組代表伍詩媛指出,有些家長對明愛服務的認知十分局限。為小學生及家長而言,在校內舉辦賣物會,非教友家長除了可以做義工外,亦可以透過小朋友把相關的慈善信息帶回家。

香港明愛行政事務主任倪戌英在十月廿一日說,賣物會的出現是為回應社會的需要,「當時人們較窮困,物質生活不足夠」,所以希望出售低價格的物品,幫助市民大眾。而自八、九十年代起,香港的物質生活開始豐富,明愛賣物會便成為天主教機構、學校、堂區,聚在一起福傳的平台;而當中籌得的款項,亦會投放在明愛服務中,繼續服務社會上的弱小者。(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