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2a_20190623s

一位媽媽對孩子說:「快啲叫人啦,做咩唔叫人呀?」孩子低著頭,躲在媽媽的身後, 緊緊地拉著媽媽的衣服,默不作聲。這個場境不知大家是否都曾遇過。

在中國人的禮儀中,後輩碰見長輩時要打招呼是一個重要的禮節,如孩子不這樣做,家長擔心孩子會被視為「沒家教」。

其實,在幼兒這個發展階段中,有些幼兒可能很喜歡與陌生人溝通,但有部份卻會對陌生人顯得很焦慮,尤其是那些與生俱來「氣質」較容易緊張的幼兒,再加上如家長屬「緊張型」,孩子往往會變得更焦慮。這些孩子一般會被視為「怕醜、慢熱」,他們會逃避社交場合,害怕接觸陌生人,不願用言語溝通,逃避別人的眼神,在學校異常地被動,甚少與同齡的孩子交流。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有的孩子會慢慢增加社交信心,情況會有改善,但若果孩子在社交上從沒得到正面經驗,問題可能會持續,形成社交焦慮症。


 
如想減低幼兒在社交方面的焦慮,筆者會建議以下幾個方法:
 

1. 家長在社交場合自己要表現放鬆,一碰到熟悉的親友時,勿立刻將注意力投放到孩子身上,要孩子「叫人」,家長可先與親友輕鬆地交談,讓小朋友觀察家長與親友之間的互動。

2. 與人打招呼時,可接受非言語的溝通, 例如揮手打招呼,切忌強迫孩子一定要「出聲叫人」,因這樣會對他們做成太大壓力。

3. 家長也可試用有趣及遊戲的形式引導小朋友去打招呼,例如可對孩子說:「看看哥哥和你哪一個今天較快跟姨姨說早安?」遊戲方式可減低孩子的壓力,增加成功機會。

4. 如孩子仍很難與陌生人打招呼,可暫先鼓勵他們在離開時與人說再見,因在孩子的生活經驗中,打招呼只是社交場合的開場白,打招呼後別人往往會再問一些問題,例如「小朋友,你去邊度呀?食咗飯未呀?」但如只是要求他們說再見,他們知道說了後便可以離開,所以說再見會較容易,這樣可以先打破他們不與人溝通的模式。

5. 在家中可多玩一些角色扮演遊戲,用孩子心愛的洋娃娃或卡通人物扮演與人打招呼及交談的社交情景,對他們面對日常生活真實的情境會有很大幫助。

6. 可定期邀請一些親友或同齡的小朋友到家中相聚,因孩子的家應是他感到最安全的地方,在足夠的安全感下,他們去接觸其他人的信心會較大。 

最後,愛與接納是對孩子的最大支持,正如天父愛及接納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