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2b_20190526s

在現今網絡連繫你我之間的社會內,資訊交流變得日益緊密,傳播也非常迅速。筆者在學校內經常與學生分享自己在Facebook 上的見聞,縱使在今天,還在用Facebook被學生看來有點過時不入流,但我始終覺得, Facebook是一個能快速獲取資訊的渠道,特別是在一些社區群組,例如「大埔group」內便有11萬多成員。在那裡,你可以尋找失物、查詢家居維修方法、煲湯竅門、食肆品評、毒蟲殺害、人生煩惱、生活分享等,彼此間的凝聚力由此建立。

有一次,我在群組內看到有一名來自拉脫維亞的「大埔友」分享在巴士上被本地人指罵歧視的經歷。根據這位朋友的描述,事情起源於這位朋友在巴士上跟自己的子女聊天,可能聲浪有點過大,令鄰座的乘客以不文語言相向,還帶著族群歧視,要求他離開香港回到本國。這位外國朋友感到受屈,因而在網上向其他人訴說經歷。這令我想起類似情景──有一次我下班在巴士的路上,那時正值繁忙時間,車內沒有空位令有些乘客需要站著。巴士內眾人親密得像沙甸魚。突然車上出現一陣擾釀,原來是有一名乘客, 從衣著判斷應該是名建築工,因巴士急煞而把腳踏在另一名穿著西裝者的腳上,因而引發出語言衝突,衝突當中更帶有工作歧視的意味。我在旁邊看著,這名建築工有禮地道歉之餘,亦在解釋這是無心之失,但卻似乎沒有受到另一人的尊重。

我們對社會弱勢的不尊重,究竟真的是如「巴士阿叔」所言是因生活壓力太大所致?還是在森林原則下我們選擇性地欺負群內弱勢?我無法簡單判斷。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的一生也曾遭遇過被歧視的情況。歧視他的並不是「外人」,更是來自同民族的人。有一次耶穌從耶路撒冷返回家鄉納匝勒講道,有些從小便認識耶穌的納匝勒群眾看見了,便輕視譏笑他來自「木匠家庭」,又說耶穌是「瑪利亞的兒子」以諷刺若瑟出身寒微,他們從耶穌的出身判斷耶穌沒有資格宣講道理。但這些譏諷並沒有阻止耶穌講道及行善的決心,他還治好了幾個病人。

社群內每一名成員都對社會作出或多或少的貢獻,彼此都是一分子。如果我們明白大家都有共同的情感需求,在生活上多對人尊重,肯定每個人的價值時,彼此便能和洽共融,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宜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