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b_20190623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9.06.21
尊敬聖體
此文章刊出之日,應該在「基督聖體聖血節」前後。「基督聖體聖血節」提醒信友們,應怎樣敬愛隱藏於餅和酒的主耶穌基督。一直以來,跟學生們介紹聖體聖血的奧秘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耶穌怎能╱怎樣成為一個麪餅(聖體)?」「那麪餅(聖體) 是甚麼味道?」相信這都是我在介紹聖體聖血時最常聽到的問題了。的確,聖體聖血的奧秘,又豈能以人間的言語和智慧能完滿解說和明白呢?  宣講並讓人明白聖體聖血的奧秘可能比較困難,但向大眾推廣對待聖體聖血的應有態度則較易做到,而且這也是一個宣講的起步。有一次,我在課堂上播放了認識真福羅梅洛總主教的影片,內容描述了一所教堂被軍閥佔據了,羅梅洛總主教前往要求取回聖體,卻遭受了軍閥的侮辱:軍閥向聖體櫃亂槍掃射,聖體櫃被毀,聖體掉落一地。羅梅洛總主教不理個人危險,跪下拾起掉落一地的聖體;學生們看得目瞪口呆,他們難以明白為何羅梅洛總主教願意這樣奮不顧身。這正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借用羅梅洛總主教的行動,來介紹信友們對聖體的尊敬和重視: 羅梅洛總主教願意以生命維護聖體的尊嚴, 正如主基督先以祂的生命愛了我們,而聖體聖事正是這份愛和犧牲的標記。 宗教科老師應以言以行推廣對聖體的尊敬。有時候,我們也要反躬自省,自己對於聖體聖血的態度是否有足夠的尊敬。例如, 我們每次到教堂時,是否也有意識地向聖體櫃中的聖體鞠躬,甚至下跪敬禮?每當有聖體經過我們面前時,我們是否能有意識地肅立,恭迎聖體?我們也是否也常參與朝拜聖體?當我與聖體獨處時,我是否感受到天主與我同在?這些經驗有助加強我們對尊敬聖體的意識,也讓我們可以與非信友的學生分享我們的經驗和感受。 在校內的彌撒中,我們可進一步講解聖祭禮中的意義,特別提醒同學祝聖聖體時應保持專注和尊敬;此外,當我們帶領學生到教堂朝聖時,我們可帶領他們到聖體櫃前祈禱,提醒他們在教堂中的尊重守規,是因為隱藏在聖體內的主基督與我們同在。宗教教育,正是透過老師的言與行,向學生介紹信仰的奧秘。願學生們在不同渠道,先建立對聖體應有的尊重態度,並逐步認識聖體聖事的奧秘。
kjy12b_20190609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9.06.07
聖神降臨
每年五旬節前教這題目時,我總會問我的學生甚麼是五旬節,他們總會想一想,然後回答與耶穌的死亡有關,有些同學會答我是四旬期後,跟著是五旬期,我不能說他們是錯,確實是四旬期後才到五旬期。 你一定會問我原因是甚麼?因為四旬期是準備迎接耶穌的死亡,耶穌知道祂的門徒仍處於恐懼,但祂不能常陪伴他們,於是派遣聖神降臨在他們心中,這事發生在耶穌復活的第五十天。所以教會稱這日為聖神降臨,又可以稱為五旬節。 提起聖神,各位同學,你會想起甚麼?記得以前曾問過我的學生,我對其中一位同學的答案仍然有深刻印象。有一天,上宗教課時,我問這題目時,有同學說聖神是鴿子,我就讚賞答對的同學,突然有一位同學問我:「黃老師,我好驚訝。」我問問這同學:「同學,你驚甚麼呢?」這同學回答我:「老師,你剛才說聖神是鴿子,我昨晚同祖母慶祝生日,其中一種餸菜是乳鴿,我吃了它,我是否吃了聖神,耶穌會否懲罰我呢?」同學,你有沒有我這位同學的想法呢?其實不用擔心,聖經上宗徒大事錄第二章三至四節提到聖神的形象是鴿子外,也有火舌形象降在門徒們的頭上,使他們充滿聖神。在新約上就將聖神作鴿子顯示給其他人。所以同學們,當你們下次吃乳鴿時不用擔心,你不是吃了聖神。 耶穌派遣聖神來到我們心中,其實是愛的表現。你們有聽過聖神七恩嗎?在迦拉達書第五章第二十二至二十三節中,曾提過當一個人真正隨著聖神的神恩而生活時,我們便見他的生活充滿聖神的效果: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 在這個世界,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都因為只顧自己的利益,而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如果我們想懷著聖神七恩去生活,世界會變得更美。當你和你同學之間有爭執時,你若以忍耐的心去對待對方,這場爭執一定會和解,因為你的忍耐之心,已解決了大家的誤解。 各位同學,就讓聖神降臨在我們心中,懷著聖神七恩去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kjy12b_20190526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9.05.24
放下歧見 建立共融世界
在現今網絡連繫你我之間的社會內,資訊交流變得日益緊密,傳播也非常迅速。筆者在學校內經常與學生分享自己在Facebook 上的見聞,縱使在今天,還在用Facebook被學生看來有點過時不入流,但我始終覺得, Facebook是一個能快速獲取資訊的渠道,特別是在一些社區群組,例如「大埔group」內便有11萬多成員。在那裡,你可以尋找失物、查詢家居維修方法、煲湯竅門、食肆品評、毒蟲殺害、人生煩惱、生活分享等,彼此間的凝聚力由此建立。 有一次,我在群組內看到有一名來自拉脫維亞的「大埔友」分享在巴士上被本地人指罵歧視的經歷。根據這位朋友的描述,事情起源於這位朋友在巴士上跟自己的子女聊天,可能聲浪有點過大,令鄰座的乘客以不文語言相向,還帶著族群歧視,要求他離開香港回到本國。這位外國朋友感到受屈,因而在網上向其他人訴說經歷。這令我想起類似情景──有一次我下班在巴士的路上,那時正值繁忙時間,車內沒有空位令有些乘客需要站著。巴士內眾人親密得像沙甸魚。突然車上出現一陣擾釀,原來是有一名乘客, 從衣著判斷應該是名建築工,因巴士急煞而把腳踏在另一名穿著西裝者的腳上,因而引發出語言衝突,衝突當中更帶有工作歧視的意味。我在旁邊看著,這名建築工有禮地道歉之餘,亦在解釋這是無心之失,但卻似乎沒有受到另一人的尊重。 我們對社會弱勢的不尊重,究竟真的是如「巴士阿叔」所言是因生活壓力太大所致?還是在森林原則下我們選擇性地欺負群內弱勢?我無法簡單判斷。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的一生也曾遭遇過被歧視的情況。歧視他的並不是「外人」,更是來自同民族的人。有一次耶穌從耶路撒冷返回家鄉納匝勒講道,有些從小便認識耶穌的納匝勒群眾看見了,便輕視譏笑他來自「木匠家庭」,又說耶穌是「瑪利亞的兒子」以諷刺若瑟出身寒微,他們從耶穌的出身判斷耶穌沒有資格宣講道理。但這些譏諷並沒有阻止耶穌講道及行善的決心,他還治好了幾個病人。 社群內每一名成員都對社會作出或多或少的貢獻,彼此都是一分子。如果我們明白大家都有共同的情感需求,在生活上多對人尊重,肯定每個人的價值時,彼此便能和洽共融,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宜居的地方。 
kjy12b_20190512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9.05.10
無可取替的妳
五月的第二個主日是母親節, 酒樓、餐廳、商場……到處都是來慶祝的家庭。人們的慶祝活動不外乎吃飯、切蛋糕及送禮物,許多紀念日都是這樣慶祝,母親節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曾經有一位學生分享說他在母親節會和媽媽一起打籃球。我問他為甚麼是打籃球,而不是吃飯呢?他說因為媽媽想他能長高一點,所以自小就經常和他一起打籃球,久而久之,打籃球便成了他倆的親子活動,他們覺得這樣慶祝母親節,既健康又愉快,真是一舉兩得。另有一位學生分享說母親節那天在外婆家吃飯,外婆煮了他及家中各人喜歡吃的餸菜。更有兩位學生說他們在母親節那天去了迪士尼樂園慶祝。我聽到後更加佩服他們的媽媽,原來在母親心目中, 子女的喜好就是她們的選擇。從許多母親身上,我看到甚麼是不求回報,不講條件,不設限期,不會後悔,以行動實踐無限的愛。 不過,許多學生到了五、六年級時,開始與父母鬧意見,尤其覺得媽媽嘮叨及對自己不信任。但試想想,每個人都曾經睡在母親的肚子裡,我們從父母而來的,我們和母親汲取同一份營養。母親十月懷胎,心理及身體都為胎兒而改變,母親與胎兒之間微妙的互動、協調和融合等,是天主恩賜的禮物。究竟為甚麼曾經這麼親密的母子關係會變得疏離?我相信是人的自我,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卻忽略了在愛中的包容、寬恕、感恩及犧牲。 其實,我們和家人相處,最重要是多溝通,多表達及多聆聽。有時要換個角度,站在家人的立場去思考,這樣便會明白媽媽的嘮叨及所謂的不信任都是出於關心。看看《馬爾谷福音》第三章也曾提到「耶穌到了家,群眾又聚集了來,以致他們連飯都不能吃。」(谷三20)之後提到「耶穌的母親和他的兄弟們來了,站在外邊,派人到他跟前去叫他。」(谷三31)耶穌向人們講道時已經三十歲了,但祂的母親瑪利亞仍然關心祂,怕祂只顧工作而忘記吃飯,所以特意來看看他。 母親是天主給我們的第一位守護天使, 她的地位誰能代替?祝各位母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