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90317s

(本報專題)一九五二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戴天恩神父(Joseph M. Madeore)從廣西來港,於一九五三年在西環民房及貨倉建立聖堂—— 聖母玫瑰堂,及一九五四年租借樓宇作校舍,即聖嘉祿學校,教導當時失學的兒童。而在一九六○年,聖母玫瑰堂在堅尼地城蒲飛路現址建成,毗鄰的聖嘉祿學校亦於同年遷入。

堂校合一 設計壁畫

從堅尼地城站走到聖嘉祿學校與聖母玫瑰堂,沿途的外牆畫都塗上壁畫。而為慶祝創校及建堂六十五周年,聖嘉祿學校與聖母玫瑰堂於三月初,在蒲飛路校舍外牆繪畫壁畫,標誌堂校合一的辦學理念薪火相傳。

是次活動共有二百多人參與,包括師生、家長、舊生及神父,他們在兩天的上色日期間,分為四組,在不同時段參與壁畫創作。

該校舊生壁畫家陳英發在過程中帶領眾人為壁畫上色,此前二十四位對藝術科有興趣的學生,於一至二月共參與四次壁畫工作坊,並根據年級分四組,學習壁畫的繪畫技巧與方法。這些學生在三月擔當藝術大使,協助未有參與工作坊的家長及同學繪畫。

「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

壁畫上,耶穌站在學校的門口旁邊,而多位背著書包、拿著樂器、笑容滿面的小孩子,朝著耶穌走去。聖嘉祿小學校長黎秀芳說,這幅壁畫的主題是「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與二○一八年天主教教育日的主題相互呼應, 以回應瑪竇福音第十八章中,「耶穌說在天國裡,小孩子最大」。而這幅壁畫象徵小孩子走進學校,就是走進耶穌內。

黎校長講述戴神父的辦學理念以小朋友為本,稱「當時西環為窮社區,很多小朋友沒有機會上學」。她希望藉著壁畫展現戴神父關顧弱小、愛護小朋友的精神,帶出眾人六十五年來持守的辦學初衷。

從構思壁畫主題、到草圖起稿,學校都需要在堂區評議會上,與幹事及神父、修女商討。聖母玫瑰堂主任司鐸林銘神父說,不少教友的下一代都在聖嘉祿學校就讀,所以不少教友是次都以家長身份參與活動。林神父亦期望藉此壁畫,在社區內把戴神父的博愛精神發揚光大。

培養學生創意思維 增強歸屬感

畢業三十多年的陳英發去年回到母校,以自身經歷,在畢業典禮上向學弟妹演講。他為壁畫工作坊擔任導師,稱是次創作壁畫的靈感,來自聖堂的彩色玻璃窗,「聖堂玻璃感覺莊嚴,而小朋友則活潑」,他希望把兩者結合,給人新鮮的感覺。因此,這幅壁畫的上半部份以多種顏色,混合彩色玻璃的意念,而下半部則呈現小朋友走向耶穌的情況。 

培養學生興趣與創意

壁畫活動除帶出天主教辦學理念及學校的發展歷史,校方亦希望在校園內推動藝術壁畫的創作,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意思維。該校美術教師盧愛玲指這次經歷為學生十分難得,讓他們接觸更多不同的藝術範疇,如「學生不再是接觸課堂上用的廣告彩,而有機會接觸塑膠彩。」

參與工作坊的學生陳琬澄說,在工作坊期間回想學校中美好的時光,再告訴陳英發,讓他把構圖和意念結合在一起。這是琬澄第一次作壁畫創作,「牆壁凹凸不平,比在紙上畫畫困難」。

學生繪畫壁畫的時候,需要把紙上的圖案放大至牆壁上,所以他們亦在工作坊上學習使用水平尺,先在牆上放格子,再用鉛筆畫上圖案。

學生王文樂指每組有兩把水平尺,以確保在畫格子的過程中, 所有格子都是同一大小和水平。參與的學生都認為是次經歷十分難得。文樂則指從未想過可以在學校牆上作畫,而想到每天回校的時候能看到畫作,「都十分用心畫」。她為在校園留下自己的畫作、色彩而感到自豪,並認為活動增加自己對學校的歸屬感。

慶典加深堂校關係

為慶祝聖堂及學校前後成立六十五周年,聖嘉祿學校與聖母玫瑰堂於去年起舉辦多項慶祝活動,以紀念戴天恩神父為教育及教會的奉獻。剛過去的十月,師生及家長一同出席聖母玫瑰堂六十五周年主保瞻禮感恩祭及聚餐。

黎秀芳校長說,堂區修女及神父也經常出席學校的活動,學校本年五月的周年才藝匯演邀請堂區神父及修女出席;校方亦將會舉辦家長慕道班。該校一直為家長舉行牧民、福傳活動;而為了幫助家長認識基督,在開辦慕道班前會先邀請堂區的阮順蘭修女出席校內的牧民活動。

林銘神父雖然在去年才服務聖母玫瑰堂,他認為多項堂校合一的活動拉近了他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在街上都會主動與他打招呼,「感覺親切,就如家人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