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81216s

(本報專題)耶穌基督降生在馬槽裡,若聖家到臨今天的香港,會變成甚麼樣子?主教座堂青年牧民組在聖堂大門外展示「劏房馬槽」,鼓勵青年細想耶穌的事跡,從而關心窮苦的人。

天主教學校與堂區也會趁著將臨期布置聖誕馬槽,迎接耶穌基督降生。其中主教座堂青年響應教區「青年年」,創作現代版的「港式馬槽」,主教座堂青年牧民組組長鄭曉薰對本報說,藉著劏房馬槽去鼓勵信徒,尤其是喚起更多青年,去關心貧苦大眾,了解本地劏房家庭的貧窮處境,「青年可探訪劏房戶, 設身處地去了解他們的困難」。

馬槽反映香港社會

模擬基層家庭環境

劏房馬槽設於座堂正門側,由八位青年以循環再用的物料砌成,左面的「Yo u th」(青年),代表「你」(You)、耶穌的「十」字架和「羔羊」,充滿色彩的手印寓意眾人應愛人如己,如同信徒愛基督時所閃耀的美麗。(圖一) 

馬槽右邊的聖家像及家具擺設是個劏房場景,反映不少香港人面對的住屋問題,以及人們不能彼此相愛的處境。作品鼓勵信徒在黑暗之中帶出基督的光。這「劏房」布置簡樸,只有電視、木架和一張床,鄭曉薰指這體現基督卑微地臨在馬槽之中。(圖二) 

早前主教座堂亦有舉辦「基層飯局」宴請基層人士,讓信徒與他們建立友誼,鄭曉薰說,這項愛德服務是青年關懷劏房戶與新移民家庭的良機。

被問到今天聖家若「留落」到香港劏房,鄭曉薰說:「若今天我在貧窮的地方遇到他們,我會向天主承諾去關懷更多窮人,也讓更多人明白基督在這卑微之處降生的計劃。」

聖誕馬槽的傳統: 
帶出基督謙卑降生

坊間不少馬槽布置得富麗堂皇,馬槽的原意卻是從簡樸帶出基督謙卑地降生成人的歷史。而設置馬槽這傳統習俗,幫助我們去明白聖誕節的真正意義——救主為人誕生世上。

根據方濟會網站指出,馬槽這傳統與方濟會會祖亞西西聖方濟(St. Francis)關係密切。聖方濟十三世紀初在意大利格朝奧慶(Greccio)與窮人擺出馬槽、鋪上乾草、牽上牛驢慶祝聖誕節的經驗,促使方濟會到處去推動類似的慶祝。在十六世紀末期, 教會亦推動馬槽的敬禮傳統。

起初「馬槽」(拉丁文是Praesepe,英文是Crib)可以是聖誕本身,也可以加上牧人的朝拜及宣揚、賢士朝拜等景象。至於有關東方賢士的數目、身份和名稱,各方意見不一,福音並未列出他們的數目,一般指他們總共有三位,大概是因為福音提及他們攜來三份禮物而推論出來的,他們帶來的禮物為耶穌聖嬰作出三方面不同的見證:王權(黃金),神性(乳香),及人性(沒藥)。

在耶穌的出生地中東白冷(Bethlehem),聖誕大殿前方的空地名叫馬槽廣場,便得名於耶穌所誕生的馬槽。每年有不少人到此迎接聖誕節。

貧窮人口不跌反升
17.7萬兒童生活匱乏

在香港,不少基層家庭的兒童原來也與小耶穌般生活匱乏,缺乏足夠的生活空間和學習資源。

香港政府十一月公布去年本地的貧窮情況,去年貧窮率為20.1%,貧窮人口高達一百三十七萬七千人,兒童貧窮人口亦由十七萬二千增至十七萬七千人。

與此同時,樂施會早前發表《香港不平等報告》,指出貧窮人口持續上升之際,貧富懸殊比以往更嚴重。樂思會呼籲政府增加公共服務預算,讓公民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樂施會建議政府提高經常性開支比例至沙士時期的百分之十五點七,增加的開支可用在增加兒童、長者、非華語學童、基層家庭及住屋服務。為進一步收窄貧富差距和社會上的不平等,樂思會亦建議政府檢討現時稅收方法,加強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上述香港不平等報告顯示,反映貧富懸殊程度的「堅尼系數」(超過0.5為嚴重),二○一六年為0.539,創四十五年以來新高,較其他已發展地區,如新加坡、美國和英國等地嚴重。本地最貧窮及最富有的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差距,亦增至四十四倍,即窮人需工作三年八個月,才能換取富人一個月的薪金。

面對香港的貧窮問題,聖誕馬槽為每個人都是一份邀請,去關懷生活匱乏的人士。(鄧╱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