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0_20181028s

2018台灣朝聖團

鄭碧瑤 聖貞德中學 中四望

「朝聖團」以前在我心目中就像旅行,但去年我參加學校舉辦的澳門朝聖團後,卻讓我知道聖堂不是一個景點,而是一個讓我們朝拜天主的聖殿、一個讓我們反思、認罪、悔改的「靜思室」,也是一個見證教會發展的「博物館」。

今年我在三月領洗,六月份參加了學校舉辦的高雄台南朝聖團。起初我也只是抱著認識天主和看看歷史的心態參加,但今次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首先是菁寮聖十字架堂,它的設計比香港的聖堂簡單,給我一種簡樸純潔的感覺,聖堂內的擺設並不華麗,最特別的是,聖堂內的座位居然附有摺疊式的書桌,義工告訴我們因為住在附近的小孩子比較貧窮,書桌是給他們平日做功課用的,這份心思令我感動,因為幫助最小的弟兄才是與天主親近的方法,也是我們基督徒重要的使命。

今次也讓我確實認識到甚麼是宗教在地化。我們到訪的平安天主堂,外型與其他聖堂無異,但內裡的布置卻令我印象深刻, 聖堂內掛有很多中國書法寫成的經文和教誨,法國籍的神父更在祭台前的香爐上香。不過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鹽水聖神天主堂, 聖堂的建築類似一般廟宇,但聖堂外卻寫上「天主堂」三個字, 下車那一刻我心想:我們是否到錯地方?走進聖堂,內裡的布置與中國的廟宇一模一樣,壁畫中的耶穌基督也穿了中國古代的服裝,令我嘆為觀止,大開眼界。上述的兩間聖堂令我真切感受到何謂天主教信仰在地化—天主教信仰完全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

要數這趟旅程中,我最喜歡的地方,一定是二空聖母升天天主堂,我在聖德蘭修女的聖髑前跪下祈禱的短短一兩分鐘,我感到放鬆,將一切事情交給天主,確信祂自會教我走將來我要走的路。

在這次旅程中,我認識了不同國籍的神父、修女及傳教士, 讓我明白到他們為了福傳,離鄉別井,到一個文化完全與自己祖國不同的地方生活,默默無私地奉獻,在祈禱中留下無形的足印。我也體會到「聖而公教會」的意思,雖然大家說不同的語言,用不同的語言舉行彌撒,以不同的方式敬拜天主,但我們同樣是天主的子民,耶穌的門徒。 


探訪老人院

鄭司直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一B

我在六年級的時候,參加了一個由學校舉辦的探訪老人院 的活動,我們在活動之前的一週有義工來教我們照顧長者的技巧,令我更加了解這一次探訪老人院所需注意的重點。

到了探訪當天,我抱著認真和好奇的心來做這一次活動。 我們一進去老人院,我們與那裡的老人家不太相熟,我們也沒有甚麼交流,所以老師便請我們每人找一位長者聊天,我找了一位婆婆聊天,我問她喜歡做甚麼,原來她喜歡做運動的。當我們聊天的時候,那裡的工作人員宣布活動開始,首先是第一組的遊戲,他們的遊戲十分有趣,他們用一些圖像組成一個四字成語,然後要猜是甚麼成語,但「老友記」的語文能力十分高,差不多全部都答對了,只是錯了兩題,比我們在預演時的成績更好。

終於,我們要帶領遊戲了,我們的遊戲是過三關,玩法是要分成兩隊,每隊輪流把迷你呼拉圈扔進雪糕筒,最快連成直、橫、斜線的組別就勝出。

我們是最後一組跟「老友記」玩遊戲,然後我們一起唱了 《紅日》。我在這一次體驗到老人家是十分喜歡聊天的。我希望能再一次參加這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