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4_20180617sb

鄧美欣修女(Lilly Duggimpudi)服務澳門聖羅撒英文中學,每逢週四會安排小學部小一至小四的學生朝拜聖體,修女其後會與她們講故事、攀談。今天,大家聊起修女於印度家鄉發生的趣事。

Sr. Lilly:每隔三年,我會回印度南部安得拉邦一趟探望家人,我的姪兒, 即弟弟的兒子Michael習慣跟弟弟及弟婦叫我「家姐」。當二○一四年我返印度時,Michael將努力儲下三年的二千印度盧比(約港幣二百多元)零用錢給我,說:「家姐,你是修女, 沒有錢,這筆錢給你。」

一眾小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你的姪兒好可愛呀! 

Sr. Lilly:當時,我兩位姐姐問姪兒: 「我們呢?我們可是常常買玩具給你的啊!」Michael答:「你們問我爸爸媽媽拿吧! 家姐是我的家人(Family)嘛,我們有相同的姓氏; 你們的姓氏卻不一樣(因兩位姊姊已嫁人,取了夫姓),你們不是家人, 只是親戚(Relatives)。」哈哈! 在Michael的小小腦袋裡,家人與親戚是有分別的。

記得當時Michael的公公婆婆也湊熱鬧:「你是我們湊大的,但一毫子也從沒有給我。」姪兒很認真地解釋: 「家姐是修女,她沒有錢,我們要照顧她。」

Sr. Lilly續道:去年我回去,九歲的Michael已開始教導其兩歲的弟弟: 「下次家姐回來時你已四、五歲,也要儲些零用錢。」我問他要弟弟儲錢所為何事,他一本正經地答: 「我的錢是給你的,但你曾告訴我: 你與其他修女同住,她們也是你的家人。你可用弟弟儲下的錢買零食給她們。」這孩子常常讓我感動! 

我很寵惜小Michael,亦感恩弟弟與弟婦對他的教導。記得爸爸臨終前,曾囑咐我要好好照顧比我年輕十二年的小弟弟,現在他的兒子竟學會好好地照顧我。

後會有期

小羽絨:最初構思「話當年」,是希望藉著這些小故事,讓讀者感受到主教、神父、修女在聖召路上的喜樂。謝謝讀者喜歡這個陪伴了你們兩年的專欄,亦感謝神父修女的分享⋯⋯細聽並撰寫你們的每個故事時,總會讓我感動。

小吉:這兩年的小挑戰,來到今天終於要完結了,嗚~嗚~。期待與大家在下一個專欄裡見面!Happy 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