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6_20180610sa

我的女兒已經中五了,一向都很聽話,但她和父母間卻欠缺較深入的溝通, 談的也是表面的事,例如只談學校的事, 從沒有說過心底話。其實,我最想知道的是她心裡想甚麼? 

最近,我看見一份親子雜誌,教家長怎樣和子女說話,看上去好像很容易,但我卻發覺很難應用在我們身上,我把雜誌翻完又再翻,縱使文章描述了百多種情況,但好像沒有一種可應用於我們的狀況上,邦Sir,你可否教我們應如何和子女溝通,才可明白他們心裡想甚麼? 

如何和子女溝通是一個很大的課題,當然不是一兩本親子雜誌說了算, 今天我也只能說一些原則性問題,希望各家長能多練習,從而掌握溝通的技巧,以達致相互的了解。

我建議少說解釋的話,多說感性的話;說簡單點,就是少說事情的後果, 例如孩子欠交功課,你不用告訴他欠交功課的結果,反而問他面對功課時的感覺,因為孩子一定知道欠交功課的後果,那為何他仍這樣做?可能他覺得這份功課很困難,他的能力未及以致未能完成;更可能他以欠交功課來與老師對抗;因此家長必須了解孩子的感覺,才可探索到他的內心。我曾對一些家長說:講結果,要解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講感覺和感受,可能連父母也未必曉得,何況要孩子說感受。因此,家長就要培養孩子多說感受的話。例如:「今天你默書得到滿分,我很高興」;「今天你欠交功課,我很擔心」。「高興」和「擔心」就是感受的話,父母不妨多講,讓孩子也明白你的心情。

由於你說多了感受的話,這使你更關注孩子的情緒,尤其踏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更少向家長說感受的話,那家長的觀察和詢問就至為重要,孩子不是不願意向父母透露自己,只是怕父母擔心,因此,家長的觀察就變得非常重要。多說感受的話,就容易覺察到孩子的心情,從而提供及時的介入。

我曾對一些新入行的社工講解說感受話的重要,只講後果的話,人人都曉講,但感受的話未必人人曉講,因這是訴說著個人的感覺,同一件事,感覺人人各異,所以家長們必須學習說和聽, 才可達到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