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80624sa
mailbox
邦幫你信箱
2018.06.22
見社工有用嗎?
我的孩子已經小五了,班裡成績一般,性格外向,和同學關係也算不錯,但他很貪玩,經常在上課時戲弄其他同學。因為屢勸不改,老師轉介往學校社工,但情況依舊。 我的孩子差不多每兩星期見學校社工一次,孩子說只是談談班上的情況,社工並要他不要再淘氣,但孩子一離開面談室,就甚麼也忘記了。我覺得他與社工只是見見面,談一談,完全沒有成果;我是不是應該好好地教訓他一頓,讓他嘗點教訓?邦Sir, 你見受助者的時候是否一樣?而效果又是怎樣?  這位家長對社工果效的懷疑,是非常普遍的,因為孩子就算面見了社工,依舊一點改善都沒有,有時真的教人氣餒,究竟應該繼續見?還是及早退出?家長感到進退維谷,不知如何是好。 未答這家長前,讓我先講一個故事:有一天起牀,我覺得頭和喉嚨都很痛,還有些咳嗽,太太說可能是著涼了,便著我先去看醫生才上班,於是我通知辦公室的同事,但他們提醒我上午有兩個約會,於是我看完醫生便馬上回辦公室,見已約好的人,但我完全忘記了醫生的處方,直到晚上回家,太太問我有沒有看醫生,我對她說:「看了一個完全沒有用的醫生,頭和喉嚨仍很痛,咳嗽也未停。」 你說我對該醫生的評語中肯嗎?很多人會說:「光看醫生是不會痊愈的,吃藥才會好。」同樣道理, 見了社工也不能改善問題,要依社工的吩咐去做,問題才會解決的。但很多時社工會建議你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這些都很難做到,於是很多人便索性不做,最後責怪到社工頭上,你說這公道嗎?  另外,一些年紀小的受助者見了社工並聽了意見後便水過鴨背,一離開面談室便把一切都忘記,如果我見年紀太小的孩子,大都會邀請家長一起面談,讓他們參加整個治療過程,其間我亦會要求家長重複我給孩子的處方,這樣效果是不錯的。我希望這篇回覆能讓多些家長了解社工的工作,並明白家長參與的重要性。    
kjy06_20180617sa
mailbox
邦幫你信箱
2018.06.15
同樣有問題的社工
我是一位剛剛入職的社工,在一間長者中心工作,每天的工作是協助長者填寫入住安老院的申請表,只是一些文書工作,好像一點意思都沒有,埋沒了多年來的社工訓練。 我特別喜歡你在每一期《喜樂少年》的信箱, 相信不少家長也得益不少。我有一些煩惱,希望你能給我一點意見:一如前述,我的工作不太忙,在過去大半年,我發覺工作非常沉悶,完全沒有機會運用社工技巧。我曾打算轉換工作機構,改變服務對象,但一下子卻沒有適合的工作崗位,現在每天上班好像受苦一樣,你說我如何是好?  多謝這位社工的來信,他的情況,相信很多同業也遇過。在一個極為限制的環境下工作,處處掣肘,諸多限制,往往令人非常有挫折感,因而影響工作動力;本想更換工作環境,但一時間又沒有合適的崗位,這困局如何打破?  首先,這位新晉社工有沒有留意,社工是對人的工作,如果時間許可的話,服務的深入程度完全取決於社工的自發性。就以長者填寫申請表為例,你可以替這位長者填妥申請表便工作完畢,但你更可以詳細詢問這位長者申請安老院舍的原因, 了解他與家人的關係。若發現有問題,你應提供即時的介入,或作出適當的轉介。 我想你所工作的機構也會有同樣的想法,他們不會請一位社工純粹去為長者填申請表,因為請一位文員的價錢比社工便宜得多。社工的工作滿足感,取決於該社工的投入多少熱誠,投放愈多,滿足感就愈多,這位同業不妨試試。 還有,社工的挫折感,可能來自機構的制度問題。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大家都生活在有限制的社會中,而機構的制度也是限制之一,我們不能期望在一間完全沒有設限的機構中工作,因此,我們只能在限制中,提供最大的服務,就如一句廣東俗語:牀下底翻筋斗,去到最盡。 其實,還有很多福利制度令人氣餒,例如一筆過撥款、安老院舍及傷健宿位不足、沒有全民退休保障等。但這些都不應降低我們向受助者提供服務的質素。    
kjy06_20180610sa
mailbox
邦幫你信箱
2018.06.08
我該如何說?
我的女兒已經中五了,一向都很聽話,但她和父母間卻欠缺較深入的溝通, 談的也是表面的事,例如只談學校的事, 從沒有說過心底話。其實,我最想知道的是她心裡想甚麼?  最近,我看見一份親子雜誌,教家長怎樣和子女說話,看上去好像很容易,但我卻發覺很難應用在我們身上,我把雜誌翻完又再翻,縱使文章描述了百多種情況,但好像沒有一種可應用於我們的狀況上,邦Sir,你可否教我們應如何和子女溝通,才可明白他們心裡想甚麼?  如何和子女溝通是一個很大的課題,當然不是一兩本親子雜誌說了算, 今天我也只能說一些原則性問題,希望各家長能多練習,從而掌握溝通的技巧,以達致相互的了解。 我建議少說解釋的話,多說感性的話;說簡單點,就是少說事情的後果, 例如孩子欠交功課,你不用告訴他欠交功課的結果,反而問他面對功課時的感覺,因為孩子一定知道欠交功課的後果,那為何他仍這樣做?可能他覺得這份功課很困難,他的能力未及以致未能完成;更可能他以欠交功課來與老師對抗;因此家長必須了解孩子的感覺,才可探索到他的內心。我曾對一些家長說:講結果,要解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講感覺和感受,可能連父母也未必曉得,何況要孩子說感受。因此,家長就要培養孩子多說感受的話。例如:「今天你默書得到滿分,我很高興」;「今天你欠交功課,我很擔心」。「高興」和「擔心」就是感受的話,父母不妨多講,讓孩子也明白你的心情。 由於你說多了感受的話,這使你更關注孩子的情緒,尤其踏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更少向家長說感受的話,那家長的觀察和詢問就至為重要,孩子不是不願意向父母透露自己,只是怕父母擔心,因此,家長的觀察就變得非常重要。多說感受的話,就容易覺察到孩子的心情,從而提供及時的介入。 我曾對一些新入行的社工講解說感受話的重要,只講後果的話,人人都曉講,但感受的話未必人人曉講,因這是訴說著個人的感覺,同一件事,感覺人人各異,所以家長們必須學習說和聽, 才可達到有效的溝通。    
kjy06_20180603sa
mailbox
邦幫你信箱
2018.06.01
求學不是求分數,那求甚麼?
孩子今年六年級了,學校成績只是勉勉強強的,我鼓勵他努力一點,爭取好一些的成績,對他日後升中學會有幫助,但他竟說:求學不是求分數。 於是,我問他不求分數,那究竟求甚麼?他回答說: 求學問;他覺得目前他已很努力去求學問,自問也求得相當的學問,因此,不必記掛著測驗及考試得分多少,孩子把責任推到老師身上,指老師也這樣說。但是,他忘記了學校是以測驗和考試的成績來評核學生的學業成就,我想請教邦Sir,該如何回答孩子的話?  早些日子,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句說話,非常流行,好像連學校都忘記了,評核學生的學業成就, 仍舊以測驗和考試成績作定斷;連教育署也堅持以TSA為評核學校的水平,那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句話,好像只是為那些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開脫。 其實,學校方面可以把成績放在一邊,以學生的課堂表現作主要的評核,但是,由於缺乏一套普遍接受的評核方法,最後,又再次回歸到以統一測驗作為一個合理及普遍接受的評核準則;而求學不是求分數又再次失效。 我肯定地說一句,在目前的環境,求學不是求分數仍未能完全實踐出來,而學生卻把這句話定為金科玉律,那是非常危險的,孩子很容易拿這話去掩飾因未盡全力而在測驗或考試拿不到理想的成績。當然,做家長的,應同時留意孩子因考試而帶來的壓力,有時,家長亦會用這句話為已盡力但仍不能在考試取得理想成績的孩子去開脫。因此,家長必須小心認清,我的孩子是否已在考試中盡了力,特別要注意他們在知道考試成績後的情緒反應,即時給予適當的介入。 最後,如果發覺孩子用這句話作藉口的話,便要向他解釋目前的評核制度,在未有更好的方法之前,我們必須服從今天的方法, 縱使它仍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還有,請孩子不要以此作藉口,掩飾他沒有盡力溫習的過失,並希望他以後要努力,在考試中獲得合理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