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80603s

(本報專題)第二屆「聖日納西電影節」頒獎典禮於五月十二日假明愛專上學院舉行,今屆首設小學組別,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憑作品《春天的微笑》勇奪最佳影片及締造希望獎。本報邀請其中五位參與拍攝的學生接受訪問。

學生表示當初是主動請纓參與演出,身任副導的鄧琪樂指,班主任提起此比賽時,她很感興趣,而爸爸是攝影師亦觸發她自薦任副導一職,協助導演的工作,「爸爸平時拍攝時我只是旁觀者,但今次第一次落手落腳做,我覺得很有意義,例如提醒演員台詞及動作,所提出的意見也被採納」。

兩位主角──曹詠童及文紫桐均是第一次參演,紫桐感到十分緊張:「我的角色需要做出欺負及討厭人的表情,演繹這些表情動作很困難。」詠童認同並表示對白多很難熟記,也不懂代入角色,「角色動作很慢,跟自身性格有點出入」。她直言自己較為心急,已嘗試在生活中作改變,例如寫手冊時慢慢寫以代入角色。除此以外,詠童也因為鏡頭對著自己而緊張,同學笑言最難忘是她其中一幕戲失誤(NG)了三十多次,她說:「我很喜歡笑,當一望到鏡頭就忍不住,最後下定決心要完成拍攝。」

配角潘樂熙表示,初初覺得自己不重要,「又沒有對白,又很少鏡頭向著我」。但後來他意識到自己能憑著表情動作而突出主角的憤怒,因而改變想法,「配角能帶動氣氛,令演出更好看」。頒獎典禮中,他跟另一配角陳芷瑩出席,芷瑩表示當主持宣佈學校名時,「我完全發呆,像發夢一樣」。

該齣影片由教學助理葉栢康創作劇本及執導,而學生則集思廣益提出意見,因此葉認為絕對需要努力合作才能成功,「雖然拍了很多日, 學生也沒有埋怨」。王永和主任補充,葉為求盡善盡美,忙到提交前的最後一晚仍作修改。而他亦很欣賞學生不斷嘗試的精神,「反而是我見學生NG很多次, 生氣得責罵他們,體現不到愛德」。

緊扣生活及信仰

葉栢康表示故事關於欺凌和被愛,按照學校情況及生活環境作情節,希望大眾有共鳴。牧民助理盧苡晴稱,葉不是教徒,初稿的信仰元素較為薄弱, 「但劇本展現到愛的信息,只要將這信息帶到聖經及天主教教理上──同學間的誤會因著天主帶領而重歸於好,便能結合為製成品」。因此她與宗教科主任觀察老師的習慣及口頭禪並加到劇本上,讓學生及非公教老師都能透過此劇與天主相遇。 

紫桐認為影片有助認識更多教理,因為「對白滲入是就說是,非就說非、愛主愛人愛大地等道理」。琪樂則認為無論劇本或同學間的交流,都充滿愛,就算同學多次NG都不會反面;芷瑩補充影片帶出學校「以愛還愛,彼此相愛」的宗旨。樂熙提到上課聽道理較為沉悶,但讀對白會加深印象,觀眾亦會更容易明白。琪樂更推薦家人在網上觀看影片,認為較看書籍吸引。

於上年舉辦「小故事,大意義」──福傳故事創作基礎工作坊予小學組別的評審鄧安廸指,影片不需要過於強調祈禱,這樣反而令非教徒反感,窒礙福傳。他認為:「故事應該帶出耶穌希望我們日常生活做甚麼、生活如何實踐信仰及遇到問題怎樣透過信仰解決,令非教徒看後明白信仰可克服困難。」

締造希望

《春天的微笑》同時獲得締造希望獎,芷瑩認為劇本給人有希望去生活,樂熙補充主角就算被人欺負都沒有放棄,亦沒有負面想法。另外,學生均表示是天主的帶領才能獲獎,琪樂說:「雖然有幾位老師幫助,但我們的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以這能力拍到這成果不單是全部人的努力,還有天主的幫助。」盧苡晴欣喜獎項使學生明白到生活只要跟隨天主教導就有希望,並期望他們將這種愛德生活影響身邊人。蕭茵校長則寄望這群快將畢業的學生能把希望帶到中學, 銘記耶穌教導我們怎樣待人處世,並用行動實踐天主的愛。她深信只要有平台讓學生發揮,潛能就會出現,「比賽讓他們發揮到演劇、場務等才能,令他們喜歡戲劇、享受生命、體驗互相包容、建立自信」。王主任同意,認為長遠應給學生多點方向發展,「每個小朋友的才能不同,應將天主賜予他們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除此以外,王主任認為學生為學校締造希望,是次取得佳績有助學校新設的校園電視台(聖若望電視台)向更好目標進發。他指《春天的微笑》是電視台第一齣電影,宣揚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之一──愛的精神。蕭校長說:「劇名很有意思,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含意,亦是電視台的頭炮。」她認為比賽令電視台有明確方向──透過影片正面帶出福傳意義。她期望未來的影片繼續圍繞其他核心價值,並走出電視台的特色及使命──福傳給社區。(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