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80422s

教會內有一群人,他們投身服務,不計報酬;在外人眼中他們偉大,也有人認為他們很傻——當其他人不斷為自己的將來打拼, 他們卻選擇陪伴貧苦者、弱者…… 

天主教教友傳教士凌君慧,就是這群人的其中一個。

(本報專題)凌君慧(Stephania)於四月七日應塔冷通心靈書舍邀請作分享,主題是「我的身心靈修行——來自加爾各答的愛」。

Stephania自出生至三十多歲時的生命,一直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讀名校,成績好,後負笈海外讀書;返港後則投身廣告界,高薪要職……以前的工作無疑令她得到很大的滿足與成功感,但讓她真正找回自己,尋到快樂,卻要數她成為教友傳教士後的生命。

3個「十七年之約」: 

1. 出生至十七歲領洗:幼稚時期

在天主教學校讀書的Stephania,於中學與同學一起讀慕道班、領洗;這是第一次皈依,一切是那麼順理成章,卻沒有太多觸動。

2. 十七歲至三十四歲:迷失時期

從未深化信仰,於加拿大讀完大學回港更有走下坡之勢。「工作愈成功,成就愈高,離開天主卻愈遠。」她說:「我當時覺得,時間是我的,生命是圍繞自己轉,不是為天主而轉。」

二○○一年,她三十四歲,天主於911恐襲當天向她說話。Stephania工作的廣告公司與其一主要客戶航空公司有個協定——當有空難新聞時廣告公司須抽調廣告。911發生,她忙碌之際,朋友卻致電給她希望抒解一下恐襲帶來的陰霾,她因太忙而接連掛斷朋友電話;朋友最後撥第四通電話,拋下一句: 「為何你會如此冷血! 」聽到如此責難,Stephania未有特別感覺,只想:「難道不用工作?」

完成工作,午夜回家之時,竟有把聲音在耳邊縈繞不散:「你何時變得如此冷血?由哪時開始你不再關心世界的事?」她肯定,這聲音來自天主,是對她的責備,她不能自已地崩潰痛哭。隨後兩個星期,她徘徊於苦惱邊緣,決定回「娘家」聖瑪加利大堂再次慕道。這是第二次皈依。

3. 三十四歲至現在:回歸時期

天主兩次召叫

要她離開工作了十五年的廣告工作,是天主對她的第一次召叫。「其實我很喜歡這份工,但卻不斷聽到天主聲音,要我離開工作崗位去服事」。

轉職宣明會後,她開始到發展中國家探訪, 其間首次踏足加爾各答;而之後在當地一個月的義工體驗,讓她在這個「最痛、最貧窮的地方經歷到最深的愛」, 更造就了她第二次召叫——Stephania經天主教教友傳信會派遣,於二○ 一二年到加爾各答服事。 

學習放下,一切交託

在印度,她學習交託天主,包括放下對人、事的掌控——只有服務老人家經驗的她,服務仁愛傳教修女會家舍時卻被編配去照顧嚴重傷殘智障的女孩,她要三個月才能真正融入:「我學習到,最重要的不是有幾多知識、能掌握多少,而是我投進了多少愛。」

其間她亦須學習放下時間、效率的掌握,包括學習「等」這個課題;其中難忘的,是有次因為一外籍義工不懂拼讀亞洲人姓名,講求效率的她逕自取代了義工負責的崗位;事後修女提醒,她此舉會令義工難受。

「當你急時,你會忘記體諒。」她開始反思「以人為中心」的重要:「我將以前工作時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也帶進生命,卻忘記了, 每件事背後的主角都是人。」後來她向義工尋求修和,彼此更成為好朋友。這位義工前陣子因病返回天家,若沒有與她修和,Stephania 相信將會是自己一輩子的遺憾。

但說到最困難的學習課題,卻是放下主觀。面對家舍女孩的頭蝨問題,她以為剪掉頭髮,再用強力滅頭蝨劑便能解決,但修女阻止:「頭髮是印度女性的象徵,剪掉頭髮,猶如剪掉她們的尊嚴。」修女寧願採用成效較慢的除蝨方法。

•每個生命,總有意義

她又記得一位日本女義工初來服務時,看著一個嚴重殘缺的女孩痛哭:「為何天主要讓她出生?」但服務了一個月後,義工臨離開前說:「我開始明白這些小生命的意義,在我們眼中她們很可憐, 但她們笑得比我還要多。」

Stephania說:「其實這些女孩的生活被愛包圍,亦因為她們簡單,所以更容易因小事感恩。有用、沒用只是世人所界定——女孩哪裡也去不到,但世界各地的人卻來到她們牀邊服侍,亦透過服侍而被感動——這些小生命才是天主的傳教猛將。」

「這五年半為我是學習之旅,學習放下自己,做個開心快樂人。」本來希望繼續留在印度服務,卻因簽證問題需要離開,她遂於去年九月飛往埃塞俄比亞的阿迪斯阿貝巴仁愛傳教修女會家舍服務;這次,是服務殘障的男孩子,而這裡因人手短缺,工作量比印度的更繁重。

•天主在戈德(God is in Gode) 

在非洲期間,天主又召叫了她到戈德(Gode)服務,比較下, 加爾各答只是城市貧窮,但「被世界遺忘」的戈德卻是徹底貧窮— —這裡沒有聖堂、沒有遊客,也沒有慈善組織進行發展工作。「但天主沒有忘記戈德,它的名字告訴你,God is in Gode」,這個地方有一位神父、一位修女,她曾問修女為何留守,修女答:「正正因為沒有人願意來,我們才必須留下。」

外表年輕的Stephania原來已經歷三個「十七年之約」,她「給自己的生命圖所感動」,從而聯想到瑪竇福音這段:「……從亞巴郎到達味共十四代,從達味到流徙巴比倫共十四代,從流徙巴比倫到基督共十四代。」(一17) 

她認為,「生命不是隨機的,每件事的發生也有天主意思」,正如天主要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四十年,只因他們心硬……天主要改變的,是人心。

天主在第三個十七年底,讓Stephania經歷戈德沙漠之旅,似是叫她停一停,回望過去並展望將來,她說:「感恩父母身體健康— —這份禮物是天主所賜,卻不是白白給予, 祂要我做的,是為別人奉獻自己。」(鄒) 


 

後記:曾有修道人說:我們可試著回看生命中每個轉捩點,不論喜悅、痛苦……你會發現,每個也有天主的祝福,每次轉變也不會白費,它能令你成為更好的自己,更走近天主。天主下一個十七年會帶Stephania到哪裡,她未可知;但她已學懂聽命,服膺於祂的計劃下。君慧在自己的生命裡,發現天主與她這「十七年之約」,你呢?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

凌君慧服務的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今年慶祝成立三十周年,協會歷年派遣教友傳教士到海外服務。於去年十月因病離世的創辦人何愛珠曾於傳信會成立廿五周年時撰文,其中有這一段:「有人問,教友傳教士老來的生活由誰來照顧?的確,教友傳教士未來的生活是沒有保障的,既無退休金,亦不像神父、修女們不愁食住。但是我們放心,放心給主引領;我們大膽,大膽回應主的召叫。我們『對他所懷的信德,放心大膽地懷著依恃之心,進到天主面前』(弗三11)。我們的力量雖然微小, 但有強而有力的天主作我們的後盾,作我們的靠山,我們還害怕甚麼呢?天主自會照料吧! 」

 

www.hkclma.org.hk Facebook :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