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4b_20180408s

江思維修女於聖羅撒學校擔任牧靈工作,每天會安排與六位同學共晉午膳,閒話家常——當「與修女飯聚」的時間表一出,一眾小學生會「鬥快」報名,因此飯聚組合每次也不一樣,高班低班,共冶一爐。修女希望藉此短短午膳時間對同學的家庭、學校生活有所認識,當窺探到某些問題狀況,能及早伸出援手或轉介社工跟進。今天飯聚,修女與同學們分享剛在四旬期時於學校拜苦路的故事。

江修女:今年我邀請了基督小先鋒一起拜苦路,其間她們須輪流高舉十字架,拿蠟燭。禮儀後,我叫同學細想苦路中哪一處最觸動她們⋯⋯大部份表示最深刻印象是耶穌復活:「復活後便不用再受苦!」、「耶穌受了太多苦,他復活後會開心一點!」、「沒有復活,便沒有復活節呀!」。

(聽到這些可愛、窩心、有趣答案,一眾同學哈哈大笑) 

修女續道:有些同學選耶穌被釘十字架,其理由比較循規蹈矩:「如果耶穌沒有釘十字架, 我們不會得救。」、「祂甘願受此苦刑,代表祂很愛我。」一些則選西滿負擔耶穌的十架:「西滿最初被迫背十架,但最後是出於自願,我也要學西滿,愛主愛人,努力幫助其他人。」

當中,只有一位同學選了耶穌遇見聖母這處,而她的原因讓我驚訝:「耶穌走苦路期間很痛、很苦,你想想,當你最痛苦時,最想見的人一定是最親的人:代入耶穌的境況, 當時祂最想見到的人必定是自己的母親。」

不要忘記,她只是個小學生,我看到她並非只用腦,而是用心去陪伴耶穌行這條苦路; 她的回答更讓我反省:作為牧民工作者、公教家長及老師的我們,有否嘗試透過孩子的說話,了解她們的世界?我們有否掌握到她們一些細緻表達?我們有否鼓勵她們多些接觸自己最內在的感覺、心聲,而非純粹著眼於她們理性認知那一面? 

不要輕視小朋友的觀察、感受⋯⋯試看看十字架,當它再不能牽動我們成人的情緒時,卻有同學對我說,她很怕看見十架,因為它代表著耶穌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