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6b_20180114s

陳太最近十分苦惱,因為就讀中五的兒子每晚都很夜歸家,大概晚上十一至十二時左右,這情況已維持了多個月。陳太是家庭主婦,十分留意兒子的一舉一動,見到兒子有此改變,非常擔心,於是每天詢問兒子的生活時間表,也會每天叮囑他要早點回家。當兒子很晚仍未回家時,她便不停打電話給兒子;假如兒子沒有接聽,她會表現得十分焦急,責罵丈夫沒有緊張孩子的動向, 使她承受大部份的管教壓力。當兒子回家後,她又向兒子大興問罪之師,令兒子對媽媽愈來愈反感。

陳太向學校老師和社工求助,他們都說陳太的兒子在學校的品行不錯,成績也屬高於平均,兒子在學校跟其他同學相處良好,表面上沒有明顯的人際關係問題。社工問陳太的兒子晚上去了哪裡,他說去同學家做功課和溫習。於是社工想到需要了解他的家庭,遂約見陳太,發現她十分焦慮。她認為孩子夜歸是校方教育不足所致,覺得學校應該負上最大責任,言談之間社工感到陳太的說話很急促,聽起來很有壓力, 有些說話內容帶有責備成份,令會面氣氛很不舒服。
社工知道孩子夜歸的原因,很大可能跟他的家庭關係有關。一般人認為家是一個情緒和心靈的保護所,但有些家庭出現緊張關係問題,例如父母婚姻關係不理想而經常吵架、父母對不同子女有不公平的對待、親子關係欠理想等,孩子便會不想回家,到其他地方尋找一個避難所,採取逃避行為,希望藉此減少見到父母和跟父母溝通的時間。有些孩子的行為問題, 可能跟家庭有直接的關係,陳太兒子也因為家庭關係而患上情緒障礙, 除了藥物治療外,社工也為他們安排了家庭治療,來處理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