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71224s

提到聖誕節,你們會想起甚麼?吃聖誕大餐?交換禮物?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在這個將臨期,為無家者派發方濟麪包及舉辦將臨環設計比賽,以形象化的服務及手工提醒學生過一個既簡樸又有意義的聖誕節。

(本報訊)這是學校第二年派發方濟麪包,約五十多位師生一同前往通州街公園及玉石市場一帶,為無家者送上麪包。宗教科主任黃永鴻老師表示,學生通常做服務的範圍只限於捐錢或服務同學,很少機會到真正貧窮又不整潔的地方服務。二年級的唐孟銓便表示,參加這個活動的原因就是想多了解無家者。

當天,譚永明神父做先頭部隊敲露宿者的木門,再由學生派麪包及糖果給他們。六年級的余悅熙表示遞上麪包時,感受到無家者的喜悅和感動,他們並由衷地向他道謝。第二年參加的六年級生鄺栩悠認同:「我希望幫助這些平時沒人理會的露宿者,所以再次參加這個活動,希望他們不要捱餓及認識天主。」

悅熙看到無家者只有用木板搭砌的一間屋,而屋外有很多雜物,看起來快要倒塌,對他們憐惜之情油然而生。黃老師指學生寫感想時提到,沒想過真的有一班人這樣生存,學生想像不到為何搭一間木屋就能居住。「那天有學生說木板這麼薄, 外面的人很容易聽到內裡說甚麼。亦有學生覺得他們的東西雖很齊全,但比較殘舊」。

黃老師提到,為部份學生來說,這是很震撼的經歷,「有學生在遠處已經說『哇, 很大的味道!』」。不過,四年級的鄧巧悠和六年級的黃舜旗均認為,雖然他們分別目睹住所樓下或從新聞報導中覺得露宿者帶來衛生問題,但到真正探訪時,並不認為他們很骯髒,還對他們改觀,「只是木屋附近有很多蒼蠅。」巧悠說。

六年級生馬婉名已是第二年參加,她表示這次經驗令她有點失望,「上年露宿者能坐在沙發上開心地聊天,但今年沒了沙發, 還有政府封條寫上不要霸佔官地」。她認為這對露宿者很不公平,「每個人都應有住所定居,這羣無家者只是比較窮才要睡在街上,但他們總是被歧視及排斥,我相信他們都不想做露宿者」。她希望跟無家者說,很佩服他們沒有放棄自己,鼓勵他們繼續支持下去。四年級的阮嘉浩提議可幫露宿者滅蟲和洗地,亦建議政府先讓他們居住貨櫃屋, 「貨櫃屋成本較低,露宿者應可負擔」。

負責活動的譚神父認為無家者當天比平常更開懷,大概是學生的善意感染他們。他表示堂區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都會派方濟麪包,他期望學生學到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 並會繼續參與派發方濟麪包。

肯定自己價值

黃老師期望沒有參加服務的學生除了在將臨期主動幫人外,亦肯定自己的價值,明白無論任何年紀都能服務他人。「學生在街上服務是個好榜樣去感染其他學生;而設計將臨環亦提醒他們不要看輕自己,就算一開始覺得自己或許會做不好,但他們仍能在過程中發掘自己優點」。比賽後,落選作品也會擺放在操場供全校師生欣賞。 

將臨環分為四個組別:初小的親子組、高小的個人組、兄弟姊妹組和大小腳板組。參加兄弟姊妹組的陳樂澄和陳卓杰是兩姊弟,平時經常爭執。樂澄表示,二人在過程中也會經常吵架。卓杰搶著說:「姐姐當時說我做十字架不好看。」但卓杰回想在過程中,二人關係變得更好。同組別的余悅熙和殷翹則是兩兄妹,悅熙解釋他們設計的將臨環上的兩隻手代表二人一起製作的心意。殷翹表示在過程中,想到將臨期要悔改,因此提醒自己要跟哥哥減少打架的次數,「現在差不多已經不打架了」。

鄧巧悠與哥哥亦是參加這組別的比賽,她跟哥哥一起商量怎樣弄將臨環, 過程中少不免吵架,在學校內哥哥亦經常不理睬她。她說:「我本以為造出來的作品會很醜,很驚訝我們最後能合作完成,令我學到在將臨期裡應該跟哥哥和諧一點。」

黃老師認為兄弟姊妹組是最難合作的,「我小時都經歷過,跟親人在同一學校讀書的感覺是有點怪,但至少他們吵著架仍能一起完成作品」。他期望活動幫助這些兄弟姊妹反思,意識到大家就讀同一間學校可互相照應,互相欣賞。

參加大小腳板組的二年級生譚亦曦表示,照顧他的高年級生大腳板邀請他一同參與。他們先討論怎樣設計,到亦曦製作後,大腳板便依照他所做的創作另一個將臨環。亦曦看到二人的製成品很相似,感到很開心,亦令他回想起大腳板平時怎樣照顧他。

比賽由全校師生選出最喜歡的製成品,黃老師在投票過程中,會跟同事講解揀選的要素,例如將臨期的蠟燭、大小腳板有沒有默契等;同時比賽能吸引學生互相討論作品之餘,亦令他們回想起課堂學到的——要準備心情等候耶穌再臨,並時刻邀請耶穌到心內,無形中帶出將臨期的信息。黃老師說:「有標記自然令學生有覺醒,帶來福傳效果。」(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