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2_20170917s

聖,大家會想起甚麼?去法國,一定要到巴黎鐵塔?到韓國,必定要行首爾購物街? 還是飛台灣,特地進小巨蛋追明星?朝聖就是用一顆仰慕期待以久的心,特意到訪一處神聖的地方。觀光沒有不對,消費也沒有問題,每人對「聖」的理解都不同,自然對「朝聖」的演繹也有分別吧! 

在起行前,我告訴一位同是天主教的醫生, 我將往以色列朝聖的事,他卻質問︰「那裡沒有『聖』又怎樣『朝』呢?」我反問他︰ 「那麼,你認為哪裡能朝聖呢?」他想了想答道︰「羅馬吧!」他大概的意思是耶路撒冷現在已是四分五裂的地方,曾經出現過的聖人已不存在,反而羅馬才是現在充滿天主教色彩的城市。他的「聖」是指活著的聖人嗎?難道不是死了以後才會被封聖嗎?既然曾經出現了,不就是有「跡」可「尋」嗎? 事實上,「朝聖」這詞很容易理解,就是尋找耶穌以及追隨祂及祂的宗徒等人之足跡吧!故此,這片土地亦被稱為「聖地」。

那麼,我到聖地朝聖的導火線是甚麼呢?首先,我在上年年頭被聖堂青年組安排了要分享一本六百多頁,關於《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歷史書,但書還沒讀好,便邀請了對聖地有相當認識的林勝文神父,為我們作聖地分享,我也開始對她有點概念。年中時,我偶然認識了一位曾兩度到訪聖地的台灣作家, 彼此還交換了遊記,使我對聖地帶給人的心靈啟發更添好奇。年尾,得知方濟會的夏志誠主教邀請甘寶維神父,帶領青年往以色列朝聖。雖然我享受獨遊,但第一次到訪聖地,我認為是需要跟有相同宗教背景的團體去的。加上能跟隨一向隨心而行,給青年自由度的「浪子神父」朝聖,這個機會不常有呢!說到底,還是

耶路撒冷在不斷呼喚著我, 

我怎能不回應? 

雖說「沒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但親臨的體會更真切,故事更動容,甘神父在旅途上常常提醒我們往聖地朝聖,是要讓大家「看見、相信、宣講」,簡單來說,就是把從那片土地感受到的分享給別人,就讓我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慢慢娓娓道來吧! 

聖地 VS 方濟會

順帶一提,為何要著眼於「方濟會」?因為耶路撒冷是許多宗教的聖地,各家各派都對此聖城垂涎,而方濟會多年來一直為天主教教會堅守此地,方濟會會士亦於六百多年前被當時教宗正式欽點為聖地的保管人,在那裡眼見的天主教地方皆為方濟會所管理,關於這所四分五裂的聖城,因篇幅有限,我們容後再談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