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7_20170604sa

老一輩港人常把讀洋書出身的人叫「番書仔」,這常引人誤會:這些人懂中文嗎?其實,許多讀西文出身的人不但懂中文, 且傳統中文的根基甚至比其他地區出身的華人還要好。早期港府及教會興辦的西式學堂,如從馬六甲搬到香港的英華書院,從廣州來的摩利臣書院及聖保祿學校、聖保羅學校、聖若瑟書院、嘉諾撒聖心書院、拔萃女書院、中央書院(皇仁書院)等,都中英並重。同時,港府在1847年已開始資助華人學校。華人私校也迅速發展,到20世紀初有300多家,中文教育從沒中斷。

歷任港督中, 數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的中文最好。他在1925年至1930年任第17任港督。任內期間,他熱心推崇中國文化,支持香港大學增設中文系。在1926年還成立香港首間中文官立學校,即現在的金文泰中學。他早年就讀牛津大學時已顯露出語言才華,在香港任職期間,迅速學會廣東話和官話,練得一手好書法,對中國詩詞也有深入了解,曾將清代文學家招子庸的《解心粵謳》翻譯和出版成Cantonese Love Songs(廣東話情歌)一書。

因為香港的中文教育從一開始便承接古文傳統,長遠積累下來,便與其他華人地區使用的中文有不同風貌。1920年,國民政府頒令全國使用白話文,上海、北京的報刊都很少使用文言文, 但香港到1929年坊間的通俗小說仍普遍用文言文撰寫。香港的文言寫作未如內地一般受新文藝或政治的毀滅性打擊,香港文人的詩詞唱酬之風延續到五十年代以後。港大中文系創辦之初,也是請前朝太史、翰林來講經。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自有其功績,但最早的一批新文化旗手如胡適、魯迅等舊學基礎甚好。他們寫的白話文常帶著優秀的文言根底,新一代人缺乏這底蘊,白話文就不一定能寫得好。

直到今天,香港人在書面語的寫作方面,文言文的痕跡仍明顯多過同代內地人的寫作。文言句法、成語的使用令港人的書寫更有傳統韻味。此外,香港報刊還流行過「三及第」文體,即是把文言、白話、廣東方言融合為一的寫法,既文雅又通俗幽默,讀來常令人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