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70528s

(本報專題)嘉諾撒仁愛會修女於一八九七年到香港仔傳教,早年建房舍為辦學之用,同時也興建一所平房為居民診症,服務貧苦市民,她們秉承會祖瑪大肋納嘉諾撒的使命──「愛」,傳揚基督的信仰。直至五十年代初,為應付新增人口而再加建一幢三層高的建築物,作為新校舍,學校由男女校改為津貼女子小學,仍堅守會祖的辦學精神。

回憶往昔

嘉諾撒仁愛會修女對香港仔居民的照顧、關愛,獲得他們信任,更因著修女們頭上的白帽和白頭紗,而名為「白頭姑娘堂」,當年不小居民都受修女們愛德行動影響,而入教領冼。於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二年擔任校長的曾美瓊修女(圖2,左四), 原來早與培德結下緣分。曾修女於一九五三年入修院,有一年的盛夏,她被派到培德暫住。她笑咪咪憶述昔日往事,「年青的修女們由香港仔步行到深灣,然後穿著『麻包袋』般的衣服游水。其實只是嬉水,因為『麻包袋』怎可能浮水呢?」任該校校長期間,曾修女曾在暑假聖堂活動後,特意邀請教友學生到學校留宿。晚飯後,主意多多的曾修女溜入音樂室,取出不同樂器與學生玩樂,甚至到廚房取走鑊蓋充當樂器。到夜深時分, 學生更聚起來講鬼故事,倦了便睡在「書桌陣」上,曾修女可算是創立暑期營的始祖。除此之外, 曾修女可謂與眾同樂,「本著一份關懷,我與工友同遊太空館和太平山,欣賞香港景色。」她表示至今與工友的感情依然深厚,如同一家人。而被曾修女教導,現任該校法團校董會成員韓麗貞說:「小時候,曾修女經常照顧我們,現在角色轉變了,我常常照顧曾修女,關係較過往更為親密,宛如姊妹情義。」她多謝修女們的教導,在學校裡學懂真理、正確觀念、宗教理念等,更好使她領洗成為教友,成為天主的僕人,為母校服務,也培養愛德去服務他人。

培德教育理念是發揚基督愛的精神,郭楚華修女(圖2,右五)是培德校友,也曾任該校書記。她說:「嘉諾撒仁愛會的修女們十分照顧坊眾,由於漁民子女要跟父母出海捕魚, 女兒沒有機會上學,修女便著身為聖母軍的我們,向她們傳道理。」郭修女在該校讀書時, 覺得修女們如同媽媽一樣,而耶穌則有一份莫名的吸引力;特別是她在學校觀看電影時,看見苦難耶穌被釘十字架,使她感動到流下眼淚,更種下日後修道的種子。

學生在品德教育下成長,有助生活處事上持有正確的價值觀。黃麗霞修女(圖2,左五)於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九年擔任校長,她分享:「以往的學生比較單純,家長老師間的關係亦很親密。學生在校長和老師培育下,學會對他人存著一份愛。」黃修女在澳洲時,突然有三位年青女孩走到她面前,三人原來曾是她的學生,「她們多謝我嚴格的教導, 令她們牢記於心,才不致學壞。」黃修女對現今家長的管教有所感想,她提點父母不可縱容孩子,也不可對他們過分溺愛,否則小孩難以學習和成長。

同行學習

現年就讀六年班的陳淑琳與司徒芷菱表示很高興在該校就讀。淑琳分享,能於畢業前見證學校一百二十周年, 及可參與慶典活動中的導賞員和禮儀中的祈禱員,感到非常榮幸和難得。淑琳是校內高材生,成績優異,全因在四年級時遇上教學活潑生動的英文科胡老師,才可在英文默書首次取得合格成績,更考獲英文科第一名,成績突飛猛進。「多謝胡老師的教導,英文科已成為我最喜愛的科目。」芷菱同樣表示很喜愛英語話劇,因為可以培養自信,也可發揮自己的才能。而每所學校都有校歌陪伴學生成長,淑琳對校歌中比較深刻的是「學成致用建奇功」,她深信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她很努力讀書,將來回報父母。芷菱認為,若擁有「志氣軒昂精神振勇」的精神,便可運用在學習及生活當中,面對及應付任何事情。

作為校友的陳沛珊老師說該校師生關係融洽, 如同家人,「女孩子的表達方式比較直接,她們會以擁抱表達對老師的情感,有些同學更會稱呼老師做媽媽。」陳老師指稱學校為培育學生成為有素質的人才貢獻社會,以聖經故事、會袓的六個核心價值,包括德、智、體、群、美、靈六育和其生平事跡,作為宗教科及成長課的教學題材。趙冠施校長(圖2,右一)表示,培德創校一百二十周年,是一件極具意義的盛事。學校歷史悠久,是認真辦學及福傳的團體;歷任校長老師均用心教學、關愛學生。本著校訓「立己立人,愛主愛世」,老師學生盡己本分,服務社會,把福音傳給世人。屹立至今的培德校舍,多年來見證著嘉諾撒仁愛會修女們,活出「愛」的真理,同時記錄了歷任師生的情義,是眾人一起努力的成果。(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