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70423NEWs

(本報訊)逾越節前夕,耶穌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世界,便在晚餐時,脫下外衣,為門徒洗腳(若十三1- 15)。聖方濟各英文小學於四旬期禮儀,首次倣傚耶穌的做法,分別由六對在學校擔任不同角色的人,進行濯足儀式,以表達謙卑服務、彼此相愛的意思。牧民助理胡嘉寶老師指出,為了讓學生有心理準備,老師會先在課堂教導濯足的意義,並於濯足期間以音樂襯托,令氣氛更莊嚴,讓學生更投入。

六對角色分別為:

  • 校長與學生
  • 神父與老師
  • 大腳板與小腳板
  • 課程主任與學生
  • 服務生
  • 基督小先鋒

大腳板李家瑩 小腳板鄧詠桐:為最小的服務

大腳板與小腳板是該校舉辦多年的培育活動,由高年級學生一對一照顧低年級學生,讓他們在低年級時接受別人幫助,至高年級能幫助別人,這理念亦切合濯足禮的主題。

五年級生李家瑩和一年級的鄧詠桐,因關係良好而被老師挑選作濯足禮代表。家瑩表示,她會在小息時探訪詠桐,若看到別人需要幫助也會幫忙,「他們可能還小,不懂處理問題。」詠桐補充,家瑩會替她檢查手冊,她亦會說謝謝作報答。胡老師解釋,老師會教導學生從細微事情實踐謙卑精神,並提供切身例子配合,例如教他們向曾幫助自己的人說多謝,希望學生從最基本的行動中,學會感恩和知足。

劉偉明校長 學生戎磊:感動人心的行動

就讀六年級的戎磊為了在畢業前做些有意義的事, 故自薦成為濯足禮一員,完成儀式後,他紓解了不少壓力,更重要的是,他承諾會主動做家務作為服務。

劉校長表示,當他跪下為學生洗腳時,感到十分感動,「雖然平日在聖堂祈禱,甚至結婚為父母斟茶時會下跪,但只是為自己而做,這次經驗卻是公開的愛德服務。」他亦對學生願意被洗腳而深受感動,因在社會較少這樣的親密接觸,是一個好的開始。

他認為除了要感動自己,還要感動其他人,宗教科主席黃永鴻老師認同,他不希望浪費聖堂位處學校旁這配套,故期望學生在禮儀中有所聚焦,如「一些有權力的同學,如風紀,也要為看似只能服從的同學濯足。」望學生長大後,仍會記得禮儀的意義。

劉校長鼓勵師生有親密接觸,自己也會以身作則。如戎磊說:「平時覺得校長說話有型、很善良,會跟學生聊天。」譚永明神父認為:「小學生有一半教育是從身教學習,如展示出型格,也是一種身體語言。」但同時要有內在修為,才能在生活中實踐。他表示,學生也許不知道怎樣謙卑,但慢慢成長及轉換身份後,便會更了解整個禮儀過程,及如何更謙卑地服務。就如平日學生在早會上,會問神父為何要祝平安,但在這儀式的氣氛感染下,他們表現出是值得互祝平安的。

譚永明神父 鄭麗敏老師:肢體的重要

當鄭老師知道被邀請時,她感到十分榮幸、感動及激動,因她沒想過自己有機會被神父洗腳。她回憶起在祭台前的情景:「當我在眾目睽睽下除鞋,我不敢看前方,腦裡一片空白。」完成濯足禮後,她感到平安及滿足,雖然跟神父接觸不多,但她感受到家的感覺。

譚神父笑言渴望為人洗腳,因蒙受祝福的感覺很實在。他曾為不同人濯足,但他認為這次經驗最難忘,因為以前只會留意怎樣令人舒服,怎樣讓人感覺不只是儀式,而是實際的行動;但是次儀式讓他明白老師雙腳是一個使命,努力為學生奔馳。另外,對方願意被洗腳也需要很大勇氣,二人相互付出和接受,是基督徒生活中的美麗;令他聯想到耶穌怎樣洗我們的腳,我們又應如何洗其他兄弟姊妹的腳,是信仰默想上的一個好題材。

平常人不太注重保護雙腳,但原來神父最近行山時受傷,導致走路有點瘸,才醒覺能跪下已是很大的恩寵,他很感激從這小事上看到天主的臨在,並提醒他要好好照顧雙腳,在將來也會以更謙卑的心去服務,無論是任何類別的服務工作,都要划到深處去。

除了雙腳,雙手亦帶出重要信息,他提到勞動工作十分重要,並以聖德蘭修女著重雙手工作為例,如派飯、抹地等,使他同樣樂意用雙手服務;他喜歡照顧自己,如洗衣服、做飯等,「若果清潔姐姐能把照顧我的時間為其他神父服務,我便會很開心。」

鄭老師聽到神父一番話後,想起有同事即使扶枴杖也要上學,「現在能行走時,我們不會覺得腳是肢體一部份,當不能行走時,才會知道不能沒了它。」她表示會更努力為天主服務,不計較任何回報地付出,用身教實踐基督徒精神。(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