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6_20170409sb

筆者就讀小學的年代,還未有全港性系統評估(簡稱TSA),只有香港學業能力測驗(簡稱學能測驗)。此測驗於1978 至2000年間,於小學六年級進行,原意是配合當時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由於不同小學可能採用不同的評分標準,學能測驗是用以調整校內成績,以評估學校的水平。學能測驗包括中文和數學的才能傾向評估,跟學校的課程沒有關係,原意是不需要學生為學能測驗而練習,學生在進行測驗後不會得知自己的成績,個別在此測驗的成績也不會影響其派位。但是,實際上不少學生為這學能測驗而增加練習,雖然沒有課程,但卻買了坊間很多有關學能測驗範本操練,這是學校課程以外的功課,實際上也會為學生帶來壓力。

香港的教育制度不斷改革,自2004年起,開始了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以評估全港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中英數三科成績,以及某學校的學生能否達到全港水平,但不會計算或公布個別學生的成績。後來,有指TSA程度艱深,偏離制度原意,在不操練的情況下可能難以應付, 形成一股機械式的操練風氣,不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壓力。2014年中,已經出現有關應否檢討和取消TSA的討論,2015年中,有家長提出取消小三TSA,之後社會上就這事情有熱烈討論。

香港的教育制度,一向瀰漫著競爭的氣氛, 不少家長亦過分著重成績, 即使TSA有另外原意,慢慢也可能發展成為另一壓力來源。所以有些家長安排孩子到國際學校念書,以避開香港的傳統教育制度,為孩子提供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教育局有責任全面檢討TSA的安排,也應推行一些促進快樂學習的措施,最理想是從學生平日的學習表現作評估。家長需要向孩子灌輸正確的學習目的,上學是為了學習怎樣去學習,以達致全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