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70402s

(本報專題)藍屋建築群位於灣仔石水渠街,包括建於二十至五十年代藍屋、黃屋、橙屋及毗鄰空地。二〇一〇年,藍屋建築群成為發展局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之一,名為「We嘩藍屋」;當局將之保育活化,發展成為旅遊熱點,讓大眾親身參與認識歷史文物。項目由四個團體共同營運,包括聖雅各福群會、社區文化關注、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和藍屋居民權益小組。

以人為本 共同參與

聖雅各福群會文化保育及社區參與團隊主任周希旋表示:「為鼓勵灣仔社區人士參與持續發展、綠化及保育活動,於二〇〇五年開始,我們便教導灣仔區的婦女及退休人士如何作導賞員,好讓他們從中體驗及認識灣仔本土文化、推廣公眾教育,共同參與及研究。」傳統工藝師傅會親臨學校及團體,教導本土文化藝術;亦會舉辦工作坊,讓大眾製作手作橡皮印章、迷你線裝書、編織草蜢及中國繩結等。除此之外,每月也會舉辦黃昏音樂欣賞,周主任表示:「曾有居民反映可否早點結束音樂會,我們便提早一小時結束;居民對音響有意見, 工作人員便調校音響器材,各方盡力配合,為的是凝聚居民。」

一起走過 共同回憶

周主任分享:「有一次,我和同事經過一間即將結業的當舖時,發現有一個巨型當舖招牌,放置在廢物堆中,我們便順帶拿走招牌,並置於黃屋的「香港故事館」內展覽。一天, 突然有一位女士問:「你們從哪裡取得這招牌?這是我的!」周主任續說:「當時我們真的嚇壞了。原來這位女士是當舖負責人的女兒,我們道明原意後,她遂分享當舖的歷史,還提供曾於當舖中使用的放大鏡及舊式單據,供市民參觀呢!」周主任又打趣地說,「你也不要被灣仔的修車師傅嚇倒,其實他們很友善。」事緣有一次,她在藍屋附近,獨自走到一間即將結業的店舖,取走一個被棄的夾萬。在短短數分鐘路程,沿途已有很多不相識的人士相助;而當她慢慢走到藍屋路口時,數位修車師傅見她獨自移動如此巨大重物,已迅速跑來幫忙,可見灣仔區市民如何樂於助人。

源於同一社區,為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每人也應享有發言權;而當局聆聽社會上不同訴求亦是必須的。這樣,才能產生和諧的協調,從而讓社區內不同人士和諧凝聚於藍屋社群中。(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