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60925s

每年新學年,剛升上小學的一年級生均需學習適應全新的校園環境,不少學校也會像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下稱「聖伯多祿」)般,以關顧的態度及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新生們去適應。

(本報專題)就讀小一的何逸朗和陳祉妤說,現在的小學生活與從前的幼稚園生活很不一樣。祉妤表示雖然她對幼稚園的同學和老師有點不捨,但對新階段卻不大擔心,逸朗則在開學前的訪問中透露有一點點擔心。祉妤有一個哥哥在聖伯多祿就讀,當他得知妹妹會在新學年與他同校,便第一時間向祉妤簡介小學生活的情形,例如他們可以在小息時吃點東西,或到電腦室、圖書館等蹓躂,總之會有不同的玩意等著她去嘗試。陳太(鄭玉梅)指,「祉妤幼稚園畢業前寫了感謝信給老師,我還為此與她談過,她感到好一點。其實,我不太擔心她會不適應小學生活,當年哥哥的適應力很強,升小一之初沒出現過困難,我相信現在祉妤有哥哥陪伴,可有助適應。」

輕鬆愉快迎挑戰

逸朗是家中長子,親朋間沒幾個小學生,他在入學前對新生活沒太多的認識,而且現在與他同校的幼稚園校友都不與他同班,使逸朗最初對與其他同學相處的情形有點擔心;可幸正式上課後,他的疑慮一掃而空。何太(李影珊)說: 「開學前,當逸朗告訴我這個擔心時,我開解了他,並給了他一些建議。」陳太和何太在協助孩子適應升小方面,同樣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在剛過去的暑假,他們分別多進行與孩子一起去游泳等戶外活動,或到各區探訪親朋遊玩。「畢竟小學生活真的與幼稚園生活很不同,例如上課時間較長、功課比較多等等。我們就趁暑假先讓他們玩夠,『充足電』,以最輕鬆和愉快的心情迎接新階段。」何太說。

一如同校的其他小一生,祉妤和逸朗在暑假前參加了校方於今年六月底和七月初在校內舉行的「K2暢聚伯多祿暨小一適應課程」。三次聚會中,校方以遊戲和互動的形式讓學生初步體驗中英數等各科的學習情形。負責該課程的徐玉蓮副校長(小圖) 說:「這些全是小一生會在新學年學習的科目,我們提早讓他們有初步的認識。」至於小一課程中的宗教科,則留待開學後才正式教授。她還指,舉行適應課期間,學生上課,家長則留校聽校長和嘉賓主持包括如何適應升小生活、學生情緒和心理等方面的講座。「適應課早一點開始,一方面有助學生及早認識師生和環境,另一方面則有助家長消化、融會講座內容,了解學生的情形,從而協助適應。」

家校同一目標

記者曾參與其中一天的觀課,在英文科體驗活動中,目睹學生在老師的帶引下,跟著電腦屏幕顯示,邊唱歌做動作邊學生字,學生表現投入、認真,課室內充滿笑聲,祉妤便是其中一個樂在其中的學生。她自言眾多科目中,較喜歡電腦科,她也喜歡在視藝科體驗活動中用布所造的銀包。祉妤說:「小學生活與幼稚園生活真的很不同,現在上課所玩的遊戲已有所不同了。」至於一向喜歡數學的逸朗,在電腦科體驗活動中也在玩數學遊戲。他記得在視藝科體驗活動中以紙碟造了一尾魚。

對於如何協助小一新生適應,校方和家長的目標一致,都希望為學生營造一個愉快和有效的學習環境,暑期活動的安排可稍為放下學業上的操練, 多進行親子閱讀和各項有益身心的活動。校方早於小一生入學前,已廣邀區內的幼稚園低班和高班學生參加該校的適應課,增加幼兒認識校舍和學習環境的機會。祉妤在低班和高班時均有參加,加上陳太是家教會委員,有時還會帶她一起往學校做義工,令祉妤對該校並不陌生;至於逸朗,雖只在高班時才參加適應課,但亦早於開學前已來過校舍兩三次,何太認為這樣有助逸朗在新學期盡快適應。徐副校指,體驗課以活動形式進行,是不想加重學生的壓力。該模式校方已沿用多年,對協助新生適應恆之有效。

天主降福不可少

校方重視學生的基礎和品德培育,開學之初, 中文科和英文科均以認字和閱讀為主、數學科則著重數理的講解,當中中文科會多講解字型結構和筆順,甚至會重新指導學生正確執筆的方法,讓他們打好學習基礎。開學前的家長會中,除向家長講解上課時間表和午膳安排等實務,校方還特別邀請中文大學和教育局的課程發展主任到校分別簡介課程內容。該校會在學期初使用由兩個機構為中文科和英文科所設計的課程內容。此外,校方明白到學生在適應上可能會有個別差異,在開學首兩週,特意邀請小一學生的家長在上課期間入課室當老師助理,每班四名義工家長,協助帶學生上洗手間或處理通告交收等。義工家長們不會被安排往自己子女就讀的課室當值,以避免造成孩子依賴。徐副校坦言,每年這樣的安排均大大有助新生適應新環境。在全校上下及家長的攜手合作下,每年新生們均很快便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作為一所公教小學,徐副校表示,每年開學感恩祭必不可少,雖然小一等低年級學生未能隨小四至小六等的高年級生往堂區參加彌撒,但校方會邀請校監陳德雄神父在上課日到校為小一至小三學生在校內舉行開學感恩禮儀,以讓全體師生都在天主的祝福和帶領下於新學年內努力學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