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60508s_0

(本報專訊)上月初,慈雲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五十週年金禧校慶前夕,幾名六年級學生在林偉才校長和老師的帶領下,在某天課餘時間後往聖文德堂的「方濟廚房」服務,吳嘉雯和楊佳新也有份參與。兩位學生從前在家裡鮮有做家務,對於今次難得有機會為來吃晚飯的長者洗菜、盛飯和抹餐桌等,她們感到既新鮮又珍惜。

嘉雯說:「那個電飯鍋可以煮出供六十人吃的米飯,我們要四位同學一起合作才可以完成洗米,當中兩個人扶著電飯鍋,另外二人在洗。」佳新說參加的同學都很熱心,人人都爭著去服務。「從這次服務中,我見識到堂區義工那份無私助人的精神,有些教友在家中預先煮好一些小菜拿到這裡分給長者吃,很有心思。」嘉雯眼見來吃飯的長者都是獨個兒前來,而自己平常在家裡則有父母、兄弟姊妹相伴,讓她感到要學懂知足。

 

多服務 助成長

這兩位同學都對信仰甚有熱誠,佳新正在堂區上慕道班,而嘉雯早於嬰兒時期已領洗,一年前,她隨父母由內地移居香港入讀該校,「校園到處充滿宗教氣息,掛滿與信仰、主保聖人和會祖相關的相片和掛飾。我一直都想在天主教學校唸書,更了解信仰。」她們均從校園生活和每次服務的點滴中領會辦學團體「方濟會」的互相精神。

林校長表示,校方用了兩年時間去規劃,並成立了十個服務團隊,將全體小四至小六學生編入隊伍,團隊中有如童軍般的法定制服團體,也有如基督小先鋒般已有現成團服的服務團體,亦有新成立的團隊,如佳新參加的「文德小導遊」(為訪校嘉賓介紹學校)、嘉雯參加的「小方青」(認識方濟精神後去度簡樸生活)。校方還在不影響整體上課節數的情況下,每週撥出一節課堂讓學生去服務,上學期全校學生在校內清潔,下學期高年級開始踏出社區,夥同社福機構服務弱勢社群。

 

微末心 兄弟情

林校長說:「服務的習慣是要慢慢培養的,現在學生普遍的自理能力稍遜,如推行服務學習將有助成長,還有助他們學懂感恩,與辦學修會的『微末心、手足情』精神很配合。」他指有關課程會以信仰價值作指引,再結合德育和生命教育等元素。他見平時頑劣的學生,穿上制服後,就變得自信、認真,「這是一份認同和肯定,如到方濟廚房服務的學生,本來從沒做家務,當天他們聽過簡單講解後,已掌握到怎樣服務,做得頭頭是道,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學生可透過服務作自我學習,並在見聞中觸動心靈。

該校校訓「謙誠智慧」的拉丁原文為Ubi Humilitas.Ibi Sapientia,出自學校主保聖人聖文德(St. Bonaventure 1221-1274),意思是「那裡有謙誠,那裡有智慧」,以示聖文德秉承修會會祖聖方濟的精神,謙虛誠摯地在神前、人前求學和求道。根據學校的歷史記錄,上世紀五十年代,方濟會士張尊賢神父目睹貧民子弟失學者眾,遂設立平民識字班,其後擴展為「模範村天主教小學」。1966年遷校至慈雲山,易名「聖文德小學」。2000年,政府撥地予辦學團體在慈雲山所興建的全新校舍落成啟用,使原本的上、下午校分拆到兩所校舍推行全日制,新校為「慈雲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林校長自言透過服務學習有助發揚張神父的服務精神。目前該校有教無類,融合了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校方的卓著表現,獲教育局推崇為資源學校,讓其他學校借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