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60424s

春雨綿綿,窩在溫暖的家裡閱讀是一件賞心樂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5年將四月二十三日定為「世界圖書及版權日」,以推動閱讀、宣揚關注書本創作和版權意識等。閱讀樂趣和好處多,親子共讀更有助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有利孩子的成長。

 (本報專題)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於2014年引入一個為期三年的「書包圖書館」計劃,至今已舉辦四次「書包圖書館的計劃暨家長工作坊」(下稱「工作坊」),最近兩次工作坊亦剛於本年初完成,以推廣親子共讀。

促進親子互動

二年級生黃靄蕎和一年級生黃光柏的爸爸黃進傑,有份參加其中一次工作坊。黃太(蘇思敏)從前是幼稚園老師,懂得怎樣與兩個孩子共讀, 丈夫卻不太懂,於是報名參加了, 成為班上少數的爸爸學員。黃進傑說:「工作坊教導我們一些親子共讀的技巧,這些技巧很實用,我有很大的得著。」工作坊中,他需要回家實習,結果造就了一次一家人難忘的經歷。黃太說:「為隆重其事,我在當晚飯前向孩子宣布,飯後將有好節目—由爸爸講《爸爸的紅雨傘》(小圖), 孩子『嚇』得連忙說不!我跟孩子說,爸爸這樣努力去學習,我們要給他多一點鼓勵。後來,當他開始講時,因為緊張,滿頭大汗、手忙腳亂⋯⋯」無論如何,黃爸爸總算為建立與孩子共讀這個良好習慣掀開序幕,往後隨著他的不斷嘗試,講故事的技巧愈見進步,連他自己也享受閱讀的樂趣。「以前,如果孩子看不完或只停留在某一頁討論,我會覺得很浪費;現在,我知道陪伴他們慢慢細味書本的內容,引發他們的興趣,帶動他們去思考,並讓他們享受閱讀的過程,更為重要。為此,我不斷想辦法引導和鼓勵他們。」黃進傑說。

訪問當天,一直有在校內擔任故事媽媽的家長義工趙太(羅琳琳)亦前來,分享親子共讀的樂趣。趙太的丈夫與黃進傑一起參加同一次工作坊。趙太提及就讀三年級的女兒芯賢時,說:「芯賢和曾在這裡就讀、現已升中的哥哥,也很喜歡我跟他們講故事。有時我們會拿著一本書,或進行角色扮演,或輪流一人念一段,合作把整個故事說出來,樂趣無窮。」

趙太同意共讀是有助親子溝通和互動的好方法。儘管孩子的功課日益繁重,但他們都盡量抽空去共讀。黃太說:「我們現在會利用早餐後與上學前之間的十多分鐘去共讀。爸爸有時可能因公夜歸,但早上這段時間則一家人也會齊集,正好用來共讀。」黃氏姐弟十分喜愛閱讀,這天訪問時,大人們在學校的圖書館裡聊天,他倆就安靜地在旁看書,看完一本又一本。「我們是公教家庭,家裡藏書除了《聖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麼種類的書都有。孩子可透過書本,認識世界和名人生平。有時,我們遇到疑難,譬如怎樣教導孩子有禮貌,也會嘗試從書本尋找指引。我們還習慣帶一本書外出,打發日常生活中的等候時間。」黃太說兩姐弟還因為共讀,感情很要好。趙太和黃氏夫婦都指: 自親子共讀以來,自感與孩子親近多了。

善用社區資源

「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多點認字,而是藉此打開話匣子, 讓親子之間以閱讀書本為媒,共同享受一段具質素的親子時間。」將「書包圖書館」計劃引入該校的圖書館主任朱肇羽老師說。五、六年前,朱老師已運用學校資源推廣閱讀,讓全校幾百名學生受惠;兩年多前則運用社區資源,邀請非牟利機構「書伴我行」與他們攜手推動親子共讀,得到馮立榮校長的支持。「書伴我行」送來了一個書櫃, 櫃裡有六十多個書包,每個書包內有三、四本優質中、英文繪本,並派出義工訓練老師如何使用,當時朱老師和馮楚穎老師也有份受訓。他倆連同黃海欣老師一起在校內帶領家長工作坊,讓家長懂得在學生借閱並把書帶回家後,怎樣進行親子共讀。三位老師喜見家長們看到共讀的重要性,並願意回家嘗試。

 

香港出版學會剛發表了「香港全民閱讀調查」,並呼籲市民「帶一本書上街」。該會以電話訪問了近一千八百人,當中近七成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有閱讀印刷書籍的習慣(不包括漫畫和教科書),近兩成人表示每週閱讀多於七小時,近六成人則每週閱讀一至三小時。黃氏家庭經常攜書外出的習慣,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親子共讀的好方法。(敏) 

 


書包圖書館

書包圖書館項目由總部設於美國的書伴我行(香港)基金會所推動,提倡及帶領親子共讀。此項目為企業工作間及社會服務中心提供一個容易安裝及管理的外借圖書館,家長及小孩可藉此更容易地接觸到一系列高質素的精裝兒童書籍和光碟,以提高閱讀技巧和語言能力。

http://www.bringmeabook.org.hk/what-we-do/圖書館項目/書包圖書館項目/?lang=zh-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