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60306s

踏進與堂區、兩校校舍相連的伍華中、小學,操場上空的彩色風車隨風轉動,圍欄上貼滿學習生活的海報,校舍最高點懸掛著校慶的巨型直幡,這些布置在宣告兩校慶祝創校五十週年的喜訊。 

(本報專題)一家學校由籌建到創校逾五十載,集結了何其多的力量和恩德!在早前舉行的天主教伍華中小學的五十週年金禧慶典上,兩校校監羅國輝神父道出一個感人的片段:一名校友當年在學期間家逢不幸,其時的校監覺法治神父(Rev. Fernando Galbiati, P.I.M.E.)亦師亦友的陪伴,讓這名學生得以走過艱難歲月,長大成人,事業有成,更在退休後的今天回來,只想找當事人說聲感謝。

恩情在伍華無處不在,單是校名本身已是一則謝恩的故事。該校前稱新蒲崗天主教英文小學(上、下午部),1968年易名為伍華書院中、小學部,為要答謝曾任市政局議員的建築師伍秉堅的善行;他當年應覺神父之邀,以其專業協助建造該校,校方為表謝意,邀請伍秉堅冠以校名,後者選擇以其先父之名作校名,以茲紀念。直至2003年,小學部改為全日制,上、下午校合併,易名天主教伍華小學。 

師生情誼永在

在該校任教28年的馬國良校長坦言,很多「伍華仔」、「伍華女」對學校有很強烈的歸屬感:每年開學,總會有穿著不同中學校服的校友回來探望老師;當年曾有一位令老師大感頭痛的學生,畢業後在老師生日當天特意買蛋糕到校慶賀;最近校慶開放日,有些創校初年入學、目前已屆退休年齡的校友紛紛重臨母校;不少已達適婚年齡的校友,亦特意回校取景拍婚紗照⋯⋯
在該校任教33年的林俊英老師及任職25年的校工陳建國也表示,常在街上碰到校友主動與他們打招呼。林老師說:「曾試過與校友這樣在街上談了半小時,我們像老朋友般無所不談。」陳建國稱,「有些主動與我打招呼的校友已長大成人,容貌有變,我未必認得出,但他們親切的眼神讓我知道是校友。」每次在校外相遇也讓他感到開心。學生稱呼他「國叔叔」、「國哥哥」、「陳叔叔」或「陳校工」,可見彼此間關係不俗。 

良言終身受用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學校在歷任先賢的帶領下走過半世紀,校訓「慎思明辨」是師生的指導方向。馬校長指當年他尚未升任校長,仍擔任數學科老師時,有次課堂上,他在引伸校訓時向學生出了一副對聯,上聯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不敢回應,他自己揭曉,打趣說下聯是「盡信馬Sir不如無馬Sir」。馬校長表示慎思明辨是一種學習態度,他鼓勵學生透過學習,追尋真理,而非只盲從或拜服權威。他相信集思廣益,也相信學海無涯,不只囿於學業知識,生命教育也很重要。近幾年,全體五年級生都參與「乘風航」海上訓練活動,他希望他們透過面對困境和解難而成長。之前,馬校長除親身試驗,還與老師作多番討論和思考才落實推行。

金禧慶典上,馬國良校長、林俊英老師、陳建國與另外八名在校服務廿五年或以上的教職員,獲頒長期服務獎。正如羅神父當天談到校訓「慎思明辨」時所言:每個年輕人都應以高尚的情操、由耶穌基督無私的愛而來的勇氣,逆流而上,不要隨波逐流,找尋自己的人生方向,服務他人。這份心思和意向,不管是否公教師生也合用。林老師可作見證,她雖非教友,在該校任教多年,校訓令她終身受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