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51220s

(本報專題)聖誕將至,相信小朋友們都在躊躇父母會帶他們往哪裡吃聖誕大餐呢?長假期間會上哪裡玩?自己會收到甚麼聖誕禮物?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假期節目,在一些小朋友身上卻並非必然。譬如在寶血兒童村(下稱兒童村),即使是長假期有些入住的女童仍留在村內,未能與爸媽共渡。她們都說如果能夠在假期回家,或與家人吃頓聖誕大餐,就是最好的聖誕禮物。這些看似尋常的願望再次提醒我們:享受天倫樂不是必然,當擁有時,請多加珍惜。

渴望與家人共聚

兒童村只收容年齡介乎三至十八歲的女童,目前提供八十多個住宿名額。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該村家舍主任黃思珮指出她們入住的原因眾多,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家庭問題,例如父母患病、入獄、不在港居住或遇到家庭暴力等,父母無能力提供照顧;(二)女童本身須接受監管或保護,例如正接受警司警誡,或遭受家暴、性侵犯。申請入住的個案須經由社會福利署轉介,當中有些女童的留宿期長達十年。

因家庭問題,分別唸小學三年級和二年級的Amy和妹妹Zita,自去年開始入住兒童村。她們一直也與父母保持聯絡,包括通電話及見面。每逢週六,媽媽就來探望她們,有時還會帶她們外出,爸爸也會間中到訪。「上次去明愛賣物會後,媽媽買了章魚丸給我們吃,十分美味。」自認饞嘴的Zita笑著說,有關吃的事,她最有印象。例如去年聖誕節前夕,院方安排女童及家長日間往山頂遊玩,晚上到樞機爺爺(陳日君樞機)那裡開聖誕派對,Zita記得當時吃過咖喱魚蛋和雞翼。回想入村之初, 她們沒零用錢買零食,Amy就常想辦法為妹妹張羅一點回來,姊妹情深。她們這樣形容家裡的狀況:「妹妹和爸爸都喜歡搖腳,又同時是『可樂精』,我和媽媽就是『忌廉精』。」Amy說。

畢竟尚年幼,想家、想爸媽是必然的。早前她們首次回家渡假,雀躍不已。因某些原因,媽媽只可在日間出現,晚上她們回到姨媽家中留宿,但能有更多時間與家人共聚,哪怕只是看看電視、吃頓飯,她們已感滿足。她們當然希望可以在長假中重嚐家庭溫暖的滋味, 只是當中還有不少變數。

更多愛在流動

該村院長張銀珊修女表示,村內約有五成多的女童可以在今個聖誕節假期回家渡假,就讀小學四年級的鋇沂是其一。因家庭問題,她自幼稚園起已入村,屈指一算,她在這裡已接近六年了。近來她常有機會回家渡假,但家裡空無一人的冷清,卻讓她對在長假期回家的生活不存厚望。可有聖誕願望?「我最希望能與媽媽和不同住的妹妹一起去吃頓聖誕大餐或自助餐。」她說。

或許是受成長背景影響,這三個孩子都顯得比同儕懂事和善感。雖未能與父母同住,但她們對家裡的情況一直都很關心。她們都說其實院舍的生活挺開心,又常可與其他孩子玩。院方亦深知女童的需要,長假期間不是與她們外出看電影或燈飾、去沙灘等,就是有義工或團體到訪。去年鋇沂的家舍還辦了一個模仿外國家庭的聖誕派對,可是她全無印象。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家庭對成長中的孩子十分重要, 若在這方面有所缺失,其打擊可想而知。只是若大門被關上了,天主自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讓光明再照進來。兒童村正是那扇窗,以另一種方式讓入住的女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