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51011_s

(本報專題)《逆流少年》(香港 /2015 /75分鐘)是「華語紀錄片節2015」公映的「香港作品選」中,唯一以中學生成長故事為題材的紀錄片。2014年初,郭笑芸導演獲邀為首屆「逆流計劃」製作紀錄片,她形容剛開始時是個痛苦的階段: 「語言不通,他們說廣東話,我完全聽不懂!」平易近人的郭導演,回顧整個錄製過程時分享:「這是個非常愉快的拍攝經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接觸很快衝破了障礙。」

畢業於淡江大學的郭導演是台灣資深的紀錄片工作者,作品屢獲嘉許。她於2013年製作的台灣紀錄片《少年鼓手》,獲得「華語紀錄片節2014」長片組冠軍。郭導演表示:「這些少年鼓手是十四五歲的受刑人,他們透過學習中國鼓的計劃,徒步走遍台灣;由台灣南部到北部,環島為鄉鎮的村民巡迴表演。」《少年鼓手》激盪人心的情節,給「逆流計劃」的組織者帶來靈感,他們觀看影片後特意到台灣,邀請郭導演為首屆「逆流計劃」攝製紀錄片。「他們的資金有限,我也考慮到參加計劃的學生不熟悉台灣、單車安全等問題,還有拍攝過程需要的人手、技術和體能。」郭導演分享。

跨境遨翔勇闖夢

《逆流少年》記錄二十名來自基層家庭的香港高中生,幾經篩選及數月的體能訓練,利用暑假到台灣接受為期十天的環島單車挑戰。他們由台灣南部出發,在盛暑中克服體能、氣候變化和客觀環境等多重挑戰,憑意志、毅力及團隊合作完成數百公里的單車旅程。抵達首天,他們在狂風暴雨中跨出第一步,「幸好他們沒有摔倒受傷!這是我第一次穿梭香港和台灣拍紀錄片,確是個跨區域與文化的相遇,使我收獲良多。」郭導演坦言過往她對香港的城市印象離不開消費和玩樂;「我逐漸適應和習慣聽廣東話,走到觀塘區跟這群年輕人接觸,彼此成為朋友。在探訪學生的家庭時,我實地了解他們的家庭關係和居住環境……這才知道自己過往從未看到香港真實的一面。」

為期數月的籌備和拍攝過程,她多次往來台港兩地,亦體會到影片中多位學生的內在變化。「有些學生帶著香港新移民的身影,也有些背負著父母離異的包袱,面對家庭、學業和生活的衝擊。他們走出了困在手機、電玩的自我世界,勇於面對,接受挑戰。回家後,他們在學業上變得認真起來!他們原來就是很棒的年輕人,擁有夢想和人生的目標,對未來有堅定的期望,有理想和表達能力。」郭導演認為台灣和香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不一樣,兩地青少年的成長活動和計劃可按各自的方式來舉辦;一如《少年鼓手》借音樂藝術讓歧途上的青少年尋找自己的路,目標都是陪伴學生成長。

紀實鏡頭聚焦愛

郭導演曾編導十多部關注特殊境況人物的紀錄片,包括探討「植物人」、患失智症老人的生活,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她從拍攝的焦點,關注家庭暴力的問題(面對家庭暴力的婦女,《最遙遠的愛》;施暴的丈夫,《與愛無關》;目睹家暴的兒童, 《愛的黑海》)。她深信紀錄片是溝通觀念世界的工具, 「家,一如人身體裡的細胞,是人最基本的單位、最小的社會。社會由家庭組成。家庭觀念是由人的成長經驗而構成,希望這些探討家庭暴力題材的影片,喚醒社會關注家庭的重要角色和價值。」

 

鏡頭下,郭導演紀錄和探索的焦點圍繞她懷抱著人文關懷的視野。《聽媽媽在唱歌》是她為台中市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拍攝的紀錄短片:母親溫暖的歌聲安定孩子的心,使孩子躁動不安時穩定下來。「那不幸患嚴重腦性麻痺的小孩,由出生開始一直無法開口叫一聲媽媽。影片中的母親堅持以最大的愛照顧無助的小生命,在孩子的耳邊唱歌。」郭導演分享。回想踏上導演的路,她笑言童年時曾夢想長大後當老師、作家, 「當時不知道導演是甚麼耶!」繪畫的興趣有助她透過鏡頭, 想像影片的畫面。「我繪畫一幅畫後,老師在我面前輕輕地說:『好棒啊!』她喜悅地憶述小學老師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使她領悟自己的特質,「可能那位老師不知道這句話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它卻一直存留在我的心裡。」(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