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一個寒冷的冬夜,余剛貞從街上背了一位失明、癱瘓的孤獨老婦回家,並把自己的床讓給了她……在安貧小姊妹會成立的八十多年後,這個起源於法國、專注於安老服務的修會,本著會祖聖余剛貞(St. Jeanne Jugan, 1792-1879)「永不要忘記,貧窮弱小者是我們的主」的訓誨,於1923年應師多敏主教(Bishop Domenico Pozzoni, 1861-1924)的邀請,抵港服務。

當時,香港有很多老人流離失所,欠缺照顧。安貧小姊妹會的修女在該年二月份展開服務,她們首先接收了由嘉諾撒修女暫時運作、位於九龍塘的安老院,當時約有八十名院友。修女們款待貧苦長者,令他們在如同家一般的院舍中,活出生命的價值,喜樂幸福。

修女們亦秉承會祖的守貧精神和她訂立的準則,「一切收入有賴信友們的捐助和修女們出外募捐」。為了服務更多有需要的長者,修女們花了四年省儉儲蓄,加上得到修會總院的幫助,於1927年購得一所位於牛池灣的中國式大宅,加以擴建,成立聖若瑟安老院,收容的人數增加至接近四百,有十七、八位修女服務。

在安貧小姊妹會的團體中,修女們各司其職,有的負責募捐,有的專注醫護服務,有的投入照顧長者日常起居的雜務⋯⋯各有崗位。生於西班牙的夏德蓮修女(Adelina de Ste Anne, 1902-2002)是早期來港服務的小姊妹之一,她十九歲時已加入修會,1931年在法國總院矢發永願後,奉派往東南亞省區服務。1933年,夏修女獲派來港,除了在聖瑪利安老院服務六年,她奉獻了六十多年的歲月,在聖若瑟安老院服務長者。

第一位香港土生的安貧小姊妹劉類斯修女(1905-2000),生前則主要負責募捐工作。她1939年在上海發初願後,便回港在聖若瑟安老院服務。她每日出外到住宅、公司或巿場籌募善款,到她年紀漸長、雙腳無力,便負責聖堂禮儀,教授道理,協助院內長者預備領洗。劉修女直至出入需輪椅輔助,才完全退休。

修女們懷著謙卑的心,款待每一位長者;除了提供起居飲食和醫療照顧,她們於長者面對死亡時,守候在旁,為他們祈禱,陪伴他們走向天父的家。多年來,修女們悉心照顧長者,也服務教區不少年邁的神父,照顧神父、修女們的年老父母。

 

 

 九十一載香江情

 1958年,安貧小姊妹會應白英奇主教(Bishop Lorenzo Bianchi, 1899-1983)的邀請,在黃竹坑設立第二所安老院,名為聖瑪利安老院。聖瑪利安老院位於半山,四面環海。當時,修女們出外募捐,必須上山下山,並乘搭小艇。1962年聖瑪利安老院的工程全部峻工,並奉聖母無玷聖心為主保,修會的服務由九龍區擴展至港島區。

至於位處牛池灣的聖若瑟安老院,為迎合安老服務設備的相關條例,須進行維修或改善工程。於是,修會於1996年以牛池灣院址與發展商交換用地,於上水興建一所設備完善的新院舍;新院舍於2003年落成,聖若瑟安老院亦遷往現址。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竇福音5:3)安貧小姊妹會的修女們一直以「甘願謙小,愈謙愈愛」的精神,扶持、協助和陪伴長者走完他們人生的旅程,進入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