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6_20140302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來港十年後,1871年,高神父(Fr. Timoleone Raimondi, 1827-94)曾表示天主教在香港辦學的努力,令他感到非常欣慰。慈善事業是他所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化神父(Fr. Gaetano Favini, 1829-68)與高神父同屬米蘭外方傳教會,他們是好朋友。年輕的化神父1859 年來港後,參與醫院和監獄的牧民工作,同時負責照顧葡萄牙籍天主教信徒團體,1863年7月12日在香港成立聖雲先會,高神父成為香港區會的名譽會友。

聖雲先會是一個信友團體,奉教會慈善事業主保聖雲先(St. Vincent de Paul)的名義,致力實踐仁愛,以行動回應福音的教導。1833年,年僅二十歲的法國青年奧撒南(Frederic Ozanam, 1813-53)與數位朋友在法國巴黎成立聖雲先會。此後,歐洲及美加各地的天主教會瞬即對聖雲先會表示熱烈的歡迎。

奧撒南成立聖雲先會後三十年,在化神父的推動下,兩位英籍天主教徒、一群居住香港的葡萄牙籍天主教徒在香港成立聖雲先會,標誌著香港天主教會平信徒的生活,揭開了新的一頁。成立初期,這個小規模團體主要是男性會員組成,他們已不是年輕小夥子了。他們走遍城市裡最貧困的角落,親身到訪有需要援助的家庭; 突破當時社會貧與富互不相干的觀念,擺脫國籍的界限, 無分宗教信仰,以實際行動關懷赤貧家庭的急切需要:提供即時的金錢援助、轉贈衣履鞋襪。聖雲先會的服務使那些接受關懷的市民大眾,亦感到驚訝——那是十八世紀中期的香港! 

聖雲先會在香港始創慈善服務,曾被譽為英屬殖民地——香港值得引以為榮的理由。那時,除了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及米蘭外方傳教會照顧社會上被遺棄的一群,極少其它的慈善服務,因而聖雲先會的仁愛工作很快獲得香港社會的認同。

聖雲先會的經費依靠會員手持捐獻箱,每月一個特定的主日在聖堂門口向信友募捐,會友間亦有捐獻。成立後首年,他們每星期給八個貧苦的家庭發放物資。翌年,已有十七個家庭接受賙濟, 各方面捐贈的經費亦增加兩倍多。 1880年,受照顧的家庭增至二十六個。為開拓主要的經費來源,聖雲先會開辦每年一度賣物會, 這項創舉持續發展,吸引更多人關注他們的工作。1889年開始,港督德輔(William Des Voeux)每年定期捐款。獲得更多捐款後,他們把部份捐款贈予聖類斯孤兒院及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支持修女們推行醫療服務,同時透過修女們的關懷,給殘障及患病者帶來希望和適切的照顧。

隨後五十年,聖雲先會在香港活躍發展,不少善心的婦女早已透過捐款,參與服務。當時的會長曾說過:「沒有一種慈善工作是在聖雲先會以外的。」不錯,聖雲先會早在此時,創辦售旗籌款的方式,同時獲得婦女的協助。1920年安貧小姊妹會來港開辦安老院,更獲得香港聖雲先會的全力支援。

 

 

在希望中侍奉

聖雲先會會徽

 

中央是一條魚;魚的眼睛代表天主的眼睛,祂向窮人伸出援手,魚尾部份重疊的線條則代表會員間的團結,他們與貧窮者合而為一。圍繞會徽的圓形象徵聖雲先會是一個國際組織。拉丁文「serviens in spe」意指在望德中服務,而這份望德是來自耶穌基督。

真福奧撒南

奧撒南及數位朋友成立聖雲先會時,他仍是個大學生。他意識到言詞有限,願意懷抱服務和分享的精神,以行動履行教會在世界傳福音的使命,而最能實踐這項使命便是委身於關懷貧窮和弱小者的愛德行動。

奧撒南的想法深受聖雲先所啟發:「藉著我們雙手的工作,愛天主」。具備深厚文學根柢的奧撒南,擁有美好的家庭生活,可惜英年早逝。他畢生關注最缺乏照顧的人,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無分宗教信仰、國籍、身份和性別,他們就是耶穌所說的最小兄弟中的一個(瑪竇福音25:40)。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學生時期,曾是聖雲先會的會員。1997年普世青年節,教宗宣布奧撒南列入真福品,並邀請在場的年輕人在迎向千禧年來臨前,以真福奧撒南的生活見證,積極投入關切赤貧者和處於社會邊沿的人,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