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3a-20140223

 

 有人問我,最近政府施政報告有用「年青」一詞,而有人說應用「年輕」才對,究竟「年青」一詞是否可用? 

我的看法是,詞語是會不斷滋生的, 倘多人接受了(或者說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則不能忽視它的存在,而編詞書的人也應考慮把它們收錄。

例如「姿采」,這是一個典型的香港詞。曾經有相熟的老師對我說,很多學生在作文中把「多姿多采」寫成「多姿采」。初時當然不能接受,要他們更正。後來連「多」字也闕如,變為「姿采」。「姿采」、「姿采」⋯⋯出現次數多了, 也只好無奈的接受。現在「姿采」一詞, 雖然一般詞典還未收錄,但報章雜誌隨處可見,在香港顯然已生了根,你能說它不規範嗎? 

又例如「關愛」一詞。記得二十多年前,因工作關係,經常到學校探訪,向學校提供教學意見。有一次,到學校查看學生的作文簿時,發現學生文章中出現有「關愛」一詞,但被老師刪去,被改為「關心」。那老師年近六十,是一位資深教師。那年代,以我所知,「關愛」一詞在台灣流行,在香港則較少人用。老師不接受,我想,大概由於在當時還未夠規範吧。至於「跟進」、「反思」、「願景」、「解讀」等等詞彙,也是這三十年內才出現的,現在已被廣泛應用了,即使有些詞書仍未收錄,但誰敢說這些詞不規範呢? 

 

「年青」一詞,目前不論在口語或書面語,都是一個常用詞了。詞書未收,只是編詞書者失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