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2_20131208

 


 為期兩天的論壇,活動包括由五位奪得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創作者,劉伯樂、湯姆牛、蔡兆倫、繪者黃志民及陳致元,以得獎作品為題,舉行分場的創作分享及討論。
湯姆牛:與三年級的玲玲相遇
喜歡戴帽子的湯姆牛,帶點靦腆,分享作品《最可怕的一天》的創作過程。「我一直很喜歡畫畫,但我真的很不會講話」,湯姆牛說。他憶述童年,「不知怎的,老師不止一次找我參與演講比賽,但我怎也背不了講辭,每次都表現不好!」他坦言把自己投射到故事裡。
小三女生玲玲是《最》的主角,她對上演講台有莫名的恐懼,就像小時候念三年級的湯姆牛。《最》的前半部份把玲玲的恐懼感放大、想像放大,化成很多的眼睛、不同的怪獸、世界末日般的災難畫面。湯姆牛更安排了一隻小貓,穿插在故事中,「我把牠定型為如影如隨的恐懼,每一頁都有牠出現。」
湯姆牛的另一作品《下雨了》早於第二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2011年)獲評審推薦創作獎。「成長的經歷對我的創作產生無形的影響力」,湯姆牛續道,「創作的構思多來自日常的生活。」三十年後,玲玲晉身成為建築師,還獲得國際獎項。雖然頒獎禮那天,玲玲仍是要上台演講,她還是臉紅心跳;那天,貓兒沒有出現,她更覺得那天是最美好的一天。「這本書不是告訴你不害怕的方法」,湯姆牛解釋, 「看完以後,可能你還是克服不了恐懼,還是要面對很多挫折,但找到了自我肯定,你要相信自己是會有所作為的。」
蔡兆倫:感恩基督徒童書創作人
翻開書本的蝴蝶頁,立時感到似是置身漆黑的世界。這本以黑白對比作主調的書,線條簡潔有力,在色彩鮮艷的童書世界中,顯得份外奪目。精煉的設計技巧,隱含著蔡兆倫積極勤奮的處事態度。談吐含蓄的他早年利用公餘時間,透過台灣成人社區教育,研習圖畫書課,這本書是他的課堂習作。「我從小戴眼鏡,創作時想像一個失明兒童的生活細節,失明人怎樣走樓梯,他對形狀的想像⋯⋯」他坦言當初決定採用黑白兩色,目標是盡快完成作業,同時考慮印製的成本。在一群基督徒童書創作人的定期聚會中,他獲得友愛的關懷和鼓勵:「他們是優秀的藝術家,感謝上帝,上帝給我派來這群天使!若沒有他們的專業建議及出版社的編輯給我機會,讓我不斷反思原先不成熟的構思,也許這本書至今仍躺在抽屜裡。」
黃志民:校園真愛延續創作夢
書獎決審委員唐亞明對《阿里愛動物》的評語,直接指出「作者是在一心一意地給孩子講故事,而不是把心思用在自我表現上⋯⋯不僅故事情節有趣,語言也生動有節奏,還運用了押韻的手法。」為這本書繪畫的黃志民,極有同感。「我一看到這本書的文字稿,便非常喜歡。內容很有趣,作者細意觀察動物的生活,字裡行間清晰地流露她對環保的堅定信念。」
這本色彩鮮艷的書,設計獨特,有不少富動感的跨頁,營造豐富的想像空間(船的航程、阿里爬山洞等)。在台灣國小執教三十多年的黃志民,談到他跟小朋友相處的經驗,喜形於色。「在學校裡看到小孩子的動靜態,這些都是我繪畫的素材。我喜歡跟小朋友玩,這份不老的童心對創作極有啟發。」曾受美術專業訓練的他,喜歡看電影和紀錄片,「這些興趣培養我理解和吸收文字所描繪的情景後,腦海呈現電影般的情節。繪畫時像個電影編劇,把每個鏡頭定下來,把細節做成小樣書,再跟出版社討論。」
頒獎台上,偕黃志民一起領獎的是代表作者黃麗凰的彭維昭,她是作者的女兒。「維昭是我的學生,她念小學時,母親來校當家長志工(義工)而彼此認識。」2009年黃麗凰病逝前,黃志民一直關注維昭的成長。維昭現時當上小熊出版社的編輯,延續母親的事業。(澄 / 睿)